文/展清平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相思从来都是一样的恍惚与粘稠。
写这句诗时的武则天还不是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此时的她只是一个失意的人下人。
行走在悠长的司马道上,想大唐盛世一位受万人瞩目的女强人,她的美貌与强悍其实就是利刃,可以穿透时空的隧道,于几千年之后,依然在乾陵的上空灼灼其华。
千年的流言蜚语阻挡不了世人争相观仰的脚步,石墓的彻骨冰冷幽闭不住女皇日月照空的才情。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时刻,她是否能预知日后的大权在握?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时的自信,是否昭示着晚年的昏庸?
乾陵无语,只有537级台阶在拉长着帝王与平民间的距离。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和战火浸淫,61尊王宾像依然乖乖守候在陵边,只是少了表情丰富的头颅。
不管他们当初的意愿如何,女皇还是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统治了它们生生世世,在北国的梁山之巅,寒来暑往地演绎了永远,诠释了永恒。
据说,这些石像本来是有头的,而且栩栩如生。只是到了明代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
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
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再出来祸害庄稼。
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关于这些石像的传说,虽然不如女皇的传说惊心动魄,但却让后人明白,反抗的方式从来都是千变万化和足智多谋的,尤其是外来的侵略者。
悠悠岁月,当年的困惑已经无需诉说;亦真亦幻,古代的传说还是应该有所取舍。
最重要的是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并没有压垮傲世的女皇,相反却令她的人生长河璀璨曲折扑簌离奇。
濒临绝境的时刻,她不惜亲手扼杀亲生骨肉,面临困苦的时日,她一样柔情万种思念自己的靠山。
在那个瞬息万变的动乱时刻,她强大的内心是否也有过有情和无情的抉择?
在后来那些高高在上的时日,她是否理解了高处不胜寒的孤寂?
据说武则天小时候就有异相。当时名闻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间,武老爷请袁给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杨氏后,说:“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贵子!”这时,乳母抱着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走了出来。
袁天罡上前审视了一会儿,说:“此小郎君神色奥爽,不易知晓,让她走走看。”于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
孩子走了几步,袁天罡又让她抬头看,大惊道:“此子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必极显贵!”袁天罡又从侧面将孩子审视了一会儿,又惊奇,又遗憾地说:“可惜是女,若是郎君,当为天下主!”
后来,唐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
一日,二人寻视到梁山上,只见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
二人惊叹: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
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
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后,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早有亲信告知武氏,武氏暗自思忖:小时候听父亲说,袁天罡说我将来能做女皇帝,看来要应验了。晚上,就给高宗吹了一阵枕边风,自然是褒扬长孙无忌,贬低袁天罡了。
第二天早朝时,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当然这些传说也只是传说,万千悲喜都已经化作了千年的传奇,只留下褒贬不一的史实,任世人评说。
唯一值得深思地是,临近大限,女皇还是取消了自己帝位称号,遗嘱说把自己和高宗李治合葬,再次向不朽的封建制度,挑起了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和皇帝合葬在一起的皇后大旗。
只是,和所有的女人一样,她追求的最高境界依然是,生当同裘,死亦同穴。
她的一生是传奇,结尾更是大大的惊叹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