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这部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同时也有很多的争议。一般人对它的印象常常是用“恢诡谲怪”、“荒诞不经”这样的词语来评价。过去许多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庄子是又爱又恨,因为庄子思想似乎是很反对儒家所推重的道德观念,庄子的语言读来好像很偏激,甚至有人说他是一种消沉的思想。但是我们又看到,每当时代的大环境浑浊险恶,儒家暂时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抱负,这些读书人便学起了庄子,用一种乐天知命、洒脱旷达的心态悠游于世。庄子尽管是“不经”之说,可是却始终没有被一些“卫道者”彻底打倒,我们由此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思想魅力,是不是前人对它有很深的误解。我们今天学习庄子,正是要抛掉那些偏见,还其本来面目。以一颗正确的心态,用开放的胸怀去拥抱它。
从庄子思想诞生以来,历代注解家辈出,这其中以儒学观念解释者有之,以道教修真角度解者有之,也有以佛家思想解之者。如此众说纷纭的解庄著作,当中必然是良莠不齐,我们也不太可能读遍这所有的书。站在21世纪当代人的角度,我们应该继往开来,感恩前人的学术成果,尊重各家意见,适当地扬弃,在整理吸纳古人思想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今天的现实,将庄子应用到我们这个时代,赋予它时代的气息。
解释经典不是一味地拾人牙慧,也不是人云亦云,首先必须保持一个态度,那就是谦恭。只有做到虚心、真诚,我们才能从传统文化当中获得实际的利益。何谓真诚?其实就是“表里如一”这四个字。古人经典里怎样说,我们就要如实的叙述,不能过分地“添油加醋”。解释难免会带有解释者自己的主观看法,有时读者会不知不觉间被解释带偏。怎样做到“不偏不倚”?还是四个字:心平气和。很多人习惯于使用自己的成见去理解事物,现代人更是如此。因为现代科学的流行,人们的思维、语言都讲究逻辑,只相信科学的“真理”,对科学所不能解释的事物有极大的抵触和怀疑。于是有一些解释国学经典的著述,完全站在拥护科学的角度,以批判的口气去向大众解读传统文化。这不叫学习,因为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其真正的作用是要人通过切实的体证,最终达到修身、养性,乃至解放精神与心灵的目的。如果只把国学视为一种“学术”,像探讨哲学、文学一样去研究,用逻辑的语言思维、科学的质疑精神去做学问,则自然不能心平气和的看待传统文化。
孔子治学的基本态度是四句十六个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对于传统十分的尊重,绝没有一丝毫傲慢。说庄子消极、偏激的人,并没有将庄子读懂。无论世出世间一切人类的文化思想,哲学也好,宗教也好,都是人的世界观的反映。真理普遍地存在于宇宙当中,不过仅有极少数人证悟到了真理的全体,其他绝大多数的人只见闻觉知到真理的一部分。中国的儒佛道,西方的哲学,虽然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有别,但是所说的真理都是一个。任何的学问和文化没有高下贵贱的区分,只是有对真理的了解诠释或浅或深的差异。差异是不能消除的,却是可以通过交流与沟通而达到和谐的。历史上人类不同族群、不同阶级、不同信仰之间爆发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不同文化因差异性导致的。这种事情完全可以避免。我们今天诠释解读庄子,应当广为借鉴儒家、佛教,乃至西方文化,因为老庄哲学正是推崇虚怀若谷、兼容并包,老庄的“道”也是普遍的,圆融的,所以我们绝不可以狭隘地站在自家的角度去吹捧或批评庄子。
庄子整部书一共三十三篇,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前面的内七篇。这七篇文字被认为是庄子思想精神的精髓,其他篇章都是在反复论述这七篇的主旨。前辈很多注解家都只取内篇加以发挥演义,尤其是一些佛门的高僧大德,对庄子非常推重。庄子的语言在中国文化诸多经典中别具一格,与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气味相投,佛与庄子在思想境界、宇宙观、修行工夫上皆有心心相契之处,禅门里惯用的机锋、话头也随处可见庄子的痕迹。所以说庄子是佛教传入中国最大的接引者,这话一点不假。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经做过庄子注,以佛理释读庄子,大师用微言大义融通佛道,深味其中道妙,颇能有所心会。
我这一次的读庄解庄,也着重在内七篇的诠释。小子何德何能,谨遵孔圣人学问的态度,老实地来向大家汇报我的学习心得,不敢妄为人师,只愿做一开风气之先者,努力为中国文化与民族之复兴找出一进路,借助庄子融通人类多元文化,消弭对立,使各宗教、意识形态得以平等往来,互通有无,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