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生死场》的最后一页,轻轻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呈现一个完整的萧红的形象,然而浮现在眼前的总是那个身穿旗袍,一手熟练的夹着烟,一手握笔不停书写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忧伤,眼里满含倔强的汤唯的形象。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在网上看完电影《黄金时代》,对萧红最肤浅的印象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一生追求爱情而不得,在颠沛流离和郁郁寡欢中丧失了年轻的生命。然而,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这个才华被鲁迅先生所赞赏的女子远非电影中呈现的那么简单。
于是找来了《生死场》,读《生死场》时,试图再把萧红的形象想象成电影中汤唯的样子,这个时候的两个形象却无法再次重叠,除了那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腻的观察与描写,作品中那冷冷的情调,那不把悲苦写尽誓不罢休的决绝,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女子,那就是萧红本人,在照片中呈现出来的样子,瘦弱、孤冷、始终不肯屈服的样子,一个与现实世界有一定距离,坚持做自己的女子。
24岁的时候,萧红写出了独具一格的《生死场》。现在24岁的女孩子,大部分刚刚走出大学校园,还没有褪去青春的颜色,满脸带着天真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4岁的萧红,一手拿烟,一手执笔,她用自己的细致入微的笔告诉人们最底层人的生活,在她的文字里,看不到光明和未来,偶尔的美好也被冷冷的现实所击碎,是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让她写出这样的文字。
回过头来再来看萧红的短暂一生,她的生命刚刚要绽放的时候就枯萎了,她的生命中始终在做那个独立的自我,试图为了实现自我而不断的抗争。
她的生活最开始的时候其实算不上多苦,如果硬要把她的后来的出走和反抗与对万恶的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联系起来,则忽略了萧红个体的价值。
她的出身让她比同时代的穷人家的女子拥有了更多,一个比较丰厚的物质条件,一个虽然不太疼爱她的父亲却也并没有多么为难她,甚至还给她提供了上学的机会。在那样一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也是被大众所认可的,为什么唯独她选择了逃离。
从萧红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可以看到她的性格中从小就不甘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当被迫退学后,她通过一年的抗争,终于又赢得了上学的机会;当被迫要嫁人时,她又选择了出走。从她走投无路时又投奔订婚的对象来看,她所要逃离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她所认为的家长强压给她的东西,她不要别人安排给她的生活。
后来她遇到了萧军,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生活,而婚后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经历过生活的打击之后,唯一支撑她的是她的文字,她愿一个人呆在屋子中想象着外面纷繁的世界,然后用自己的笔把她描绘出来。当萧军等人纷纷投入革命的浪潮中,她也只是冷眼旁观着那个社会,她不愿过多参与其中,以保持内心的那份独立,也正是这样,她的作品才呈现出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不同的价值,多年以后仍然能吸引不同的读者。
她的一生在不断最求的两样东西:一是自我,二是幸福。第一点始终贯穿于她的人生和作品中,而第二点则更多的体现在她对婚姻爱情的追求中,而这种追求却没有她对自我的追求那么坚定和执着,当感受不到爱和温暖的时候,她没有从自身寻找温暖,而是快速的想从外界寻找到温暖的怀抱,这又似乎与她那对自我的救赎相矛盾。
从作品中看去,作者似乎是一个冷眼旁观的饱经沧桑的老者,然萧红毕竟是个年轻的女子,她试图通过笔来完成对自己救赎的目的始终难以达到,坐在灯下冷冷的描绘着苍凉世界的女子与那个内心充满着火热,渴望着炽热爱情的女子是同一个人,她的内心充满着痛苦和挣扎,她的痛苦,她对痛苦的理解也就通过她的独特的笔表现出来。
萧红在脑海中的印象逐渐模糊起来,这个外表冷静清秀的女子,内心充满着什么样的挣扎,丰富的内心让她比平常女子多了更多的对现实的感触,这样一个纠结的女子恐怕也难以得到常人眼中的幸福。
她的挣扎成就了她的作品,也失去了平庸的快乐,到底幸还是不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