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免费live的百味

作者: Lam_sir | 来源:发表于2016-08-29 13:03 被阅读28次
BAND LIVE

记一场于周末下午1:30在某边远创意园举办的有4支摇滚乐队和一位民谣独苗的音乐活动。

艺术难分好坏,却需要找到对味的观众

免费的live,着实降低了观众的参与成本,众多看官在“文艺”的诱惑下,满心期待在思想上近乎枯燥的工作日过后找点乐子。

新晋的乐队和歌手说他们喜欢唱歌,他们渴望舞台,于是在对自己毫无认知的人群中寻找着存在感。

艺人们本该在粉丝的追逐环绕下进后台,而在这场艺人与观众互相独立的狂欢中,两者在可以零距离接触的空间里却没有一点疯狂的气息。

艺人们轮番上阵,扛着自己的乐器,在仅有的两首歌的时间里,嘶吼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尔后又仓促的收拾东西下台。台下的观众却只有稀稀拉拉的应和,多数人表情上写着这些撕扯喉咙的声音真呱噪,不知道艺人们内心是何想法。也不知道那些观众为何还能坐在稀缺的座位上怒刷二次元动漫剧。(蜀黍我站了近三个小时)

然而在一系列摇滚乐队喊完之后,一位民谣女歌手的登场我不知道台下的那群摇滚青年是否能瞬间切换自己的审美。

民谣女歌手

恩,那场面就像在一个街边烧烤档,一群人正吃着烧烤喝着啤酒,嘴里喊着666的时候,有个文艺小生跑过来兜售奶茶,哪怕再丝滑顺口,这时候也...

作为艺人,作品需要观众,但真不需要乌合之众,臭味相投更关键,否则就像印尼的咖啡,偏苦还带着药味,虽为上品,不喜欢的人却只会觉得像在喝中药。

好的活动应该让参与其中的各方都过得舒坦

活动中蹩脚的转场唯一的作用是让观众一秒出戏,每次主持人上来说话甚至抽奖的时候就像看视频进60秒广告...如果不是真的需要,能不打断观众就别打断吧,真正的观众需要的不是免费票券,是信息渠道,是交流机会,有更多希望受众了解的东西也许应该放在演出之外。

现场微博话题互动生硬的解决了传播问题,诚品自然有人分享,这种利益驱使下的仓促分享,能带来多少有价值的转化?当然商务对外的时候能多些卖点。

而略显糟糕的音响,真的很难听清各位艺人的故事,话都听不清,更别说辗转起伏的歌唱了。一场音乐活动败在音响的情况太多见,特别是那些细细吟唱的歌手,对于音响质量的要求就更高了,活动里更多的只能听到一种朦胧美。

而周末1:30这个时段,意味着很多宝宝都来不及吃饭,而现场居然没有食物供应,蜀黍表示空腹站了三个小时也是对音乐极大的崇敬。

主办方拼命说对不起了在墙外苦等的观众,不停的兜售活动的火爆,嘴里说着推动独立音乐的进步。恩,不否认这可以达到一定普及效果,但是在数字化时代下无疑可以做得更好。

对的作品给对的人听,哪怕人少,场面都是舒服的。放下虚荣的指标,放下对无人观赏的担忧,才会办出有交流有共鸣的live,才会有对味的人一起欣赏对味的作品。

一场真正对味的live,应该不会有穿着西装的哥们木讷的伴我左右,有一种我怎么也蹦哒不起来的尴尬。

当然这也许只是一场测试,各个利益方对于市场的测试;也许只是各种纠结权衡下的结果;也许大家都不知道受众到底是谁...

也许活动平台应该可供举办方进行受众筛选,控制一场活动的受众比例,而不只是新增一条记录,然后你只负责信息展示,主办方拼命找渠道分享刷屏,换来一片虚荣的喧闹;也许活动策划人可以明确活动主题,而不是以开放日这样笼统的名义杂糅着奶茶和啤酒,当然也有可能是艺人档期和商务拓展能力的限制下没有那么大的选择面,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多参演人,给每组人多点时间就可以了,当然也可能活动就是为了了解各位看官喜欢什么。

也许受众的行为不好控制,无法阻止场下的各种换票各种互相兜售的局面,也许情侣,好友多个人如何同时报名的问题需要解决复杂的逻辑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精心设计的游戏规则下都有办法解决。

文化产品需要传播,需要被公众认知,难的是如何触及有共鸣的群体;线下活动能让观众更有参与感,更有氛围,但本质还是场音乐活动,听觉上的舒爽才有心灵上的愉悦,奔这么老远来参加的艺人、观众和工作人员都不容易。

好的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需要系统考虑

好的活动跟好的音乐作品好的小说类似,要有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表现形式,两者混在一起思考容易导致内容和形式都难以考虑到位。每场活动应当基于举办的目的,确定需要给哪些观众带来什么内容,需要用怎样的活动形式和流程把东西娓娓道来。内容的堆砌和各种技巧基于各自目的搭架在活动过程中,缺乏整体的思考,就会产出类似科学家在实验中制造出来的畸形物种。

推广独立音乐的初心和行为,值得推崇,但与其在资源与需求的权衡下左右别扭,和基于经验模式下的产出,不如用心雕琢细节,做些小而美的诚品,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场免费live的百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vx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