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十三)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02-20 11:33 被阅读0次

2-4顺畅提取

这一页文字的核心是:专家顺畅提取信息的表现之处,不是指专家能比新手更快地完成一项任务,也就是不以“速度”论“英雄”。那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试图理解问题而非马上解决问题。

这个特征我们可以用前面的那道数学题来举例:船上有26只羊,10只山羊,船长年纪多大?

专家不会先忙着解决问题,而是去“试图理解问题”,发现这道题给出的信息和问题之间是没有关联的,是一道无法解答的问题。而新手总是忙着去解决问题,只想着把这两个数据进行“加减乘除”,得出一个答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识别问题类型。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道题目来举例:公园内有一个长72分米、宽48分米的水池,为了迎接国庆节,设计师想在水池的四条边上等距离地插红旗(四个顶点必须各插一面),至少应该准备多少面红旗?

专家在解读这道题时,首先会去给这个问题分类,找到这是关于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类型,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要等间距插红旗,每相邻两面红旗之间的距离就应是长和宽的(公因数 ),要使插的红旗面数最少,每相邻两面红旗间的距离就要(相等 ),也就是求长和宽的(最大公因数  )。

一般的孩子呢,可能会去画图理解问题,但往往会忽略题目的里的“至少”两个字。真正的新手呢?可能就停留在两个数据的加减乘除上。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顺畅能力呢?

我的做法是:每每有学生问问题时,我们总是会丢给学生一句话:去好好读题。有时我甚至要求:能够将题目复述下来的人才有资格问问题,而且问问题的语言模式不是——老师,这道题我不会。而是要换成——老师,这道题里的某个句子或者某个词语我不明白。这就是在培养学生——试图理解问题,一般情况下把题意弄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当然,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需要老师帮助他在这些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强化这些信息的关联性。

书里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学开车便是顺畅和自动化的一个例子,初学开车时,新手不可能做到边开车边谈话,有了经验之后,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回想我当初开车的经历,那 是极为的不顺畅,更别说自动化,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卷首语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师》2016年第12期上,不妨附下来,再找找培养方法。

关照“新手”

自诩为笨,不是自谦,是真笨。

迫于形势需要,开始学车。头一个月,几乎都在和熄火做斗争,有天下午不到两个小时熄火了三十余次,气不过自己这么笨,选择不练让师傅早点下班。当然,庆幸遇到一个不骂人的教练,否则我早就放弃了自己。

虽然“车感”差,还是拿到了驾照。

开始一个人开车上路了。

在一条两车道且是单行道上,迎面驶来两辆电瓶车,他们丝毫没有避让我的意思。要会车了,我不敢轻易变道(其实旁边道没有车,也是虚线),便把车停了下来。惹得那两位骑电瓶车的人哈哈大笑,能想象我当时多尴尬吗?

晚上加班后开车回家。下着雨,启动车之后,用雨刮器刮去了前面玻璃上的雨水,可是一会儿玻璃又被水铺满。懊恼,不知道怎么办了。想了好一会儿,才觉得应该把雨刮器一直打开,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释然。

每次停车之后,习惯把后视镜收起。可是那天晚上开出一段路之后,发现外面怎么这么黑呢,明明有路灯的。再一看,才发现压根就没有把后视镜打开。哑然。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新手”时段。每每回忆起这些囧事,就会想到我的学生。百度上这样解释“新手”:第一次或者刚开始做某件事的人;初学者;无经验者。在一切新知面前,学生都应该是“新手”。可是,面对这群“新手”,你可“关照”过吗?

一个新的知识点,有的人可能只需要练习一次,有的人需要练习五次,还有的人需要练习十次,甚至更多。这个时候,教师们会用“输不起”来管理课堂,实行“一刀切”。

最近参加一次区级赛课。课堂上教师用了“数字化一对一”平台,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新课探究环节,学生提交作品之后,教师随机选择了一幅作品,并把作品的主人请到了讲台前。也许是还没有弄明白,也许是生性胆小,孩子站在讲台前就是不肯说话。教师鼓励了一次,未果,便让下面的孩子帮他,并说:“他不爱发言,这没有关系。”众目睽睽下,这个孩子被贴上了一个“不爱发言”的标签。不管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不爱发言,标签一贴,估计就会与这个标签“名声相称”了。

同样这节课,在最后的练习环节,教师出了两道选择题,计时三十秒。时间到了之后,教师打开统计数据,直接将做错的学生点开,并把当中的某一位学生请出来。两道题都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坐在台下听课的我一直为那些错了的孩子捏把汗,这个时候恐怕就不只剩尴尬了吧!看上去教师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可是你是否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呢?

我想,教师可否这样做呢?同样一道题目,第一次学生选择之后,看一下统计数据,但不把错误的人在全班亮相(这个名单教师掌握即可),而是请学生(不管对错)说理由;辨析之后再来一次选择,再看一次统计数据,仍然不公开做错的学生名单,老师再有针对性的请第一次出错而第二次正确的孩子说想法,是不是可以达到效果了呢?技术是直白的,但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慎用这种“直白”。

开车的经历,让我对我的“新手”们多了一层体谅。一些题目,不一定当堂讲完学生就能明白,也不一定当天学完学生必须明白,更不是一个单元学完学生必须掌握。在这些“新手”面前,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多的时间与空间,帮助他成长,别无他法。

教育是慢的事业,更是慢的修为。如果你遇上大多都是立了竿始终不见影的孩子,你只能选择“留情”,手下留情也好,嘴上留情也好,只有这样,你的“新手”们才会安全上路!

老师们,请记住——新手上路,请多关照!

相关文章

  • 《人是如何学习的》(十三)

    2-4顺畅提取 这一页文字的核心是:专家顺畅提取信息的表现之处,不是指专家能比新手更快地完成一项任务,也就是不以“...

  • 《人是如何学习的》(二十三)

    3-6小结:写“啃读性”的读书笔记,也是在培养迁移能力 突然领悟到每天坚持写这样的“啃读性”的读书笔记,也是在培养...

  • 人是如何学习的?

    差点忘记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早上听唐老师的课:人是如何学习的?[玫瑰] 一年难得有一次听唐老师讲课的机会,当然不...

  • 人是如何学习的

  • 人是如何学习的

  • 人是如何学习的

    什么是学习? 人为什么学习? 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 人是如何学习的

    第一条原则:前概念 影响前概念转变的因素? 学生:元认知,学习兴趣,思维灵活度,学习扎实度等。 老师:忽视学生已有...

  • 人是如何学习的?

    5:00醒来,六根老师已经在跑步,我也不能再睡了。读书翻开昨天没有看的人是如何学习的,继续啃读两天没有读的书。一直...

  • 人是如何学习的

    所有的学习都是发生在大脑当中的,人的大脑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它所具有的学习功能是其他一切生物无法比拟的...

  • 人是如何学习的

    #20210215拆书打卡# 1、所拆书名:《人是如何学习的》 2、拆书章节:全书第一部分第一章:学习:从猜测到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是如何学习的》(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yz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