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的文章中,曾拉哩拉雜說了不少Spotify的優點,這裡想換個觀點總結一下。
根據尼爾森剛發佈的報告指出,2016可說是流媒體音樂稱霸的元年,佔音樂整體收入的38%。其中Spotify仍是第一,蘋果居次,而這個局勢已經持續至少半年。可見即使挟有巨大的資源優勢(像是iOS預置iTunes app),蘋果也不容易撼動Spotify;大家可別太輕信那些為Apple Music叫好的公關說詞。

月租費模式能產生穩定、可預見的營收,又能“綁定”客戶,這已是老生常談,不用多說。可月租還有一個特性:讓愛樂人享有千萬級音樂數據庫的“存取權”,相較於一首首歌或一張張專輯付費下載,或儲存在雲端的“擁有權”,兩者間巨大的差異逐漸體現出來,終於改變我們的觀念與習慣。
這主要的差異我想以一個簡單的概念來說明:一級數據、二級數據。
2000年左右剛萌芽數字音樂服務的時期,我們從無到有,每天不斷往數據庫添加帶有完整meta data、標準格式的音樂文件。曲庫先以流行音樂為主的二十萬首為目標,接著再想辦法突破百萬首。那是草創的年代,我們攢的是音樂的“一級數據”。而如今千萬曲庫已是基本配備,再要比這個就顯得太跟不上時代了(拚獨家版權是另個話題)。
那該要比什麼?是的,要就比“二級數據”。對數字音樂服務而言,二級數據(至少在目前)主要就是playlist。二級數據來自一級數據,playlist基於的是包括一級數據的曲庫、用戶偏好、音樂基因之類的後設標籤(如Pandora)、特殊算法等。而這方面,相對於其他的音樂流媒體服務(我承認我並未研究過其他家,因為缺乏誘因),Spotify不只具有先發優勢,還繼續保持著這種優勢。

Spotify剛不久前新推出的“Your Daily Mixes”,作為聆聽體驗上的重要補充,是又一實例。用戶的收藏曲庫中,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曲目只要達到一定數量,會自動生成一個可以不停播放的playlist,內含有用戶收藏曲目之外,加上較少比例的算法推薦曲目。以我的收藏曲庫為例,被生成六個“Daily Mix”,雖然沒有明確標記音樂類型,但顯然分別是環境/實驗電音、Free Jazz、世界音樂、華語流行、獨立搖滾、實驗/現代樂,而且不斷更新,有時也會出現IDM等不同音樂類型的Mix。這不僅讓選擇更多、體驗更直觀,更全面照顧到不同的需求場景。
我們付Spotify月費買的絕不只是那千萬量級的曲庫,二級數據才是能吸引我們甘願買單且不跳槽的根本原因,也是後進競爭者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老話一句還是,音樂服務進入2.0時代,不論如何我們愛樂人都一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