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义:学习方法、秩序理解、做人需要有原则、先自重、如何选朋友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照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么?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么?”
手记:
学而时习之,孔子给予的一个学习方法。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建立在原先阅读理解上的阅读会有更深或新角度的理解。牛顿的巨人肩膀论,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也需要知识点彼此对比,寻找异同,才能更准确理解与记忆。学习:反复+对比。
朋,强调志同道合。朋友是一群志趣相同的人。
君子为“人不知,而不愠”,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也”。(《宪问篇》)。多关注自己,多反思自己,少批判他人,更不能“施己不欲于人”。君子,应善于并时常反思。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手记:
孝:奴隶社会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这样的“正确”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的。儒家极力推崇的:孝、悌、仁、道等,这实际是一种对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社会,或是某一群体都是建立秩序和维护秩序的过程。比如帮派有帮规,公司有SOP。过去通过神学、道义,现代社会建立推崇法律。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本质,并以更先进而高明的手段方式建立并维护秩序。
不管是孝悌、还是犯上,或作乱,都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父母、与兄弟、上级等,懂得孝敬父母,知父母不易,也会理解上级的不易之处,而不会“犯上”。这样的逻辑理解就不为奇怪了。孝悌、犯上、作乱,不是因果,而是本质的一致性。
这也提供了识人的方式或原理依据。以管窥豹,其实也是可以“可见一斑”的。了解某人的一方面,也能推断其他的方面如何。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手记:
一个人,对人既能“仁德”,又“巧言”,又“令色”。不也说明这个人虚伪么?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进行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反复复习呢?
手记:
君子对外人,尽是求:忠、信、义、仁、孝、悌等,而对自己每日反省除去:犯上、作乱、巧言令色等。
学习方法之反复。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手记:
敬事、节用,对内;信、爱人,对外。治国建立国家的信用,以人为本,科学治国。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面前,就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手记:
实践出真知。所有的文献知识内容前代都是“实践”结晶,也正因如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且唯一的标准。现代社会这样的规律可能不再适用,大量的知识体系不允许我们所有都经过从实践到文献知识的过程。我们需要先理论学习再实践。但是实践环节重要性不可忽视,实践比理论重要。做永远比想来得实在。
1.7. 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手记:
做人需要原则性,这比学习多大的学问都重要。妻子、父母、君主(上级)、朋友,虽然每个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本质是个人原则品质的共通。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手记:
不重,不威。不自重,对别人则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威严,被尊重。想要别人尊重你,应先做到尊重自己,提升、严格要求自己。
无友不如己者。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样讲似乎没有纯洁的友谊了。可是,谁愿意、或应该花费时间、精力在友谊生涯中一直给另一方帮助?帮助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物质。这是一个交友原则,勿交友不慎。一方面,我们以这样的原则选择朋友,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提升自身“实力”,成为身边人的优质朋友。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手记:
暂不考究,古代君主如何通过,现代我们看来愚昧的方式统治民众。这其实是加强社会群体生活的仪式感,通过仪式感,显示庄重,让民众群体对生活、社会有敬畏之心。这是初衷。只是具体实行时,被各方(商人、统治者等)加入了诸多产品、解释等。群体性的仪式感,更具杀伤力。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手记:
既不是,“夫子”求别人,也不是别人告诉他的,而是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手记:
这是愚孝。敬重父母,尊重父母已经可以达到孝的要求。为何要把自己的余生耗在父母的志向、道义呢?
一个孩子出生于世,需要学习理解世界。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最“便利”的榜样。所以,父母的教育原则应该是:示例+引导。更多的让孩子理解世界,引导正确的选择,形成自己的“道义”,方能正确独立。形成: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结果是某种悲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手记:
处理事情,解决主要矛盾才是重点,虽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制度规矩也应适可而止,也要以事情恰当解决为中心。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手记:
若需他人重之,必先自重。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手记:
君子:多做事、少说话、敬重前辈。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手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贫富的第一境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贫富的第二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手记:
总责于别人不知道自己,可试问,自己有先尝试了解别人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