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的村子在华北平原上,有一条河从村南穿过,虽然不大,但这条河对村子十分重要,孩子们在这里戏耍玩乐,农田灌溉从这里取水,困难时期还是村民们的“口粮田”(捕鱼吃)。
村民历来以种植为主要生活来源,但村里却有一人以打鱼为生,因他身体佝偻,村里人便叫他罗锅。
罗锅独自居住在河边,脾气古怪,和其他人少有来往。一次放假回家,和家人们聊天,不知怎么谈起住在河边的罗锅,听了他几个故事,才让我决定为这位老人记录他的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01 鲫鱼汤
罗锅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村头被捡来的,那时候的罗锅已经奄奄一息,村里的人都劝说把他扔掉,已经养不活了,但他的养父母还是把他抱回家。当时家穷,没有吃的东西,养父每天冒着寒风,到村南的河里钻孔捕鱼,用捕来的鲫鱼煲汤给罗锅喝,竟然奇迹般的把他救回来了。
他的养父母认为罗锅能活过来是河的恩赐,便给他取名叫“王河恩”,这是他的大名,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了,人们习惯叫他罗锅。
罗锅本人也感恩于河,长大后便以打鱼为生。
罗锅有一张拦河大网,需要推动岸上的转盘才能把网拉起、放下,听老人们说,罗锅年轻时身体并不佝偻,他是因为常年推那个转盘,腰才慢慢变弯的。
02 妻儿
罗锅年轻时在养父母的张罗下娶过媳妇,虽然算不上漂亮,但贤惠持家,对罗锅温柔体贴,那时候的罗锅是幸福的、开朗的,见谁都主动打招呼,整日乐呵呵的。
一天,罗锅像往常一样到集市卖鱼,回来时看到好多人在河边,岸上放着妻子的尸体,那时罗锅媳妇已身怀六甲。
岸边洗衣服的妇女说,罗锅的媳妇是为了拉水里的渔网才不慎掉入水中的,等熟悉水性的人赶来把她救起时,已经没了呼吸,肚子里的孩子也随之而去。
罗锅一直念叨:“我对不起她,我该教她扒水(方言游泳的意思)的,我该教她扒水的”,他在河边长跪不起,是村里人把他抬走的。
此后,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总是愤怒的把人赶出家门。
再后来,养父母相继去世,罗锅独自住在河边,寡语少言、脾气暴躁。越是这样,村里的孩子们越愿意跟他闹,罗锅总是摆着手呵斥他们走,孩子们唱着“王罗锅、王罗锅,推着大网喔喔喔”的戏谑小调跑掉。
老人在河边滩地上开垦了一些土地,种点蔬菜、瓜果,很少见他自己有收成,要么是夏季河水泛滥淹没,要么被孩子们摘光,但他坚持种植,年复一年。
每年清明,他都会在妻子落水的地方摆上三碗糟鱼,一壶清酒,糟鱼依次摆开,自言自语的和妻子、尚未出生的孩子诉说心事,每到最后都是老泪纵横。
图片来源于网络03 拿手菜
夏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老人坐在河边的树荫下,用“牛眼盅”喝酒,他对酒要求不高,往往都是几块钱的二锅头,配上自己做的糟鱼、卤的花生米,喝的津津有味。
说起糟鱼,这应该是他的拿手菜吧,村里都说他做的最好吃。
在这里不妨把做法也一并说下,大致是以河中野鲫鱼为主料,先用盐、胡椒粉、八角粉等材料腌制,再裹上面粉,放至油锅炸至金黄,放葱姜蒜、糖、酱油等,加水小火慢炖,不多久,就可以出锅了,颜色鲜嫩,白中泛黄,骨酥肉烂,咸中有甜,很远都能闻到香味。
罗锅虽然以卖鱼为生,但自己做的糟鱼却从来不售,几乎每次炖糟鱼,旁边都围满了孩子,这个时候的罗锅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无论孩子们怎么闹,都不会生气,等鱼出了锅,孩子们过足了嘴瘾,罗锅便又摆着手赶他们走。
04 大鱼
小时候曾听说老人捉到过一条40多斤的大鱼。
大鱼几乎撞破了罗锅的那张拦河大网,就在快逃出的时候,罗锅跳入水中,和大鱼进行了“肉搏",折腾了大半个上午,等大鱼筋疲力尽了,才把它制服,罗锅的身上也被大鱼的尾巴打的青一块紫一块。
后来想想,罗锅倒是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精神有几分相似。
当时有人出高价买这条鱼,被罗锅拒绝了,他把大鱼砍成很多小块分给村子里的鳏寡孤独,同时也不忘自己留下一块,炖好后,拿到河边祭奠妻儿。
05 逝去
就在前几天,罗锅走了,因为救三个落水的孩子。
这三个孩子本身水性还可以,但有一个孩子无意间游到了暗流漩涡上,对身体失去了控制,其他两个孩子见状去营救,都被困在了里面。岸上其他人不敢救,有人就去叫罗锅,罗锅跑过去直接跳到河中,奋力救起两个孩子,就在救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已经筋疲力尽的他被水草缠住了脚,再也没能上岸。
从这以后,村里人提到他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叫他罗锅,而是郑重的叫他“王河恩”。
河给了他生命,却也夺走了他的生命,不知这还是不是“河恩”。
或许他的死也是河的恩赐吧,让他英雄般的逝去,和妻儿团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