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我还是以盘古为引,讲一点个人所得:
司马迁祖述中国历史,上追五帝三皇,以三皇之文“不训雅”,所以存而不录。
由此可知,三皇的说法起源很早,早到在司马迁时期,已经衍化成了光怪陆离的传说。
小司马氏备《史记》之阙,作《三皇本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这是沿袭了郑康成的说法,是把“三皇”当成了上古时期的三位文化开拓者来解释的,我们可暂时称之为“人文三皇”。
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但很明显,这种“三皇”的归纳称呼,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依我们来看,很像是先有了“三皇”的称呼,后人为了附会这个称呼而创造出来的。
所以小司马氏同时列出了纬书中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天皇、帝皇和人皇”,但因为纬书中的记载过于荒诞不可解,所以采用这种说法的人很少。
史料中有一条比较靠得住的证据,就在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中,也就是李斯的那段奏对:
“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
这是一段孤证,谁也说不清“天皇、地皇、泰皇”指的到底是什么,只好把泰皇和人皇画上等号,把此三皇和纬书中的三皇视为一体。
纬书的很多记载,是后来道教洞藏的重要参考内容,所以道教对纬书的说法是很看重的,同时又因为“人文三皇”的影响力很大,他们便采取了调和的手段,又鼓捣出来了一个所谓的: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
像这种持续了千年的文字游戏,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也该画上个句号了。
所有关于“三皇”的说法,其实都和阴阳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中国古代关于“阴阳”的起源,更是可以追溯到缈缈。
而中国关于阴阳起源最早的一个传说,那就是混沌初开生盘古。
宇宙的最开始是一片混沌,是万古的寂静,以周氏太极图来解,寂静就是阴之本质,阴动而阳生,阴阳轮转则生太极。
道生于太极之间,一切皆生于一个动字,所以动是易之根本,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道在太极中,所以阴阳得以交融,周易泰卦为阴上阳下之象,阴上阳下正是阴阳交融之象,所以才孕育出了盘古。
所以,盘古在古籍中又被称为“御世首君”,可以说是真正的“泰一”。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的正确解法,不应该是“三”生了万物,而是三个“一”生了万物。
阳之大者为天一,阴之大者为地一,阴阳之至融者为泰一,泰一也就是盘古。
合而言之,一为道,二为阴阳,三为天地和泰一。盘古死后化生万物,而阴阳之气寓于天地之间,才使得天地可以运行万物,使之不辍。
皇者大也。
如果真的有三皇的说法,天地和泰一可谓是最大者,纬书中记载的所谓“天皇、地皇、人皇”,又岂能和这大道所生的“三皇”相提并论?
盘古垂死所化日月星辰、风雨阴晦、山川河流、草木玉石,皆需要天覆地载才能得以存在,所以盘古和天地实为一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由来。
盘古的故事,对当下的我们,尚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先有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个想法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但这确是从静至动的开始。
因为一切的成功,都是从动开始的,所谓的动也就是易。易者变也,从躺平到打工是变,离开舒适区也是变。
不动就不会有变,动心是动,动意也是动,在无数不靠谱的想法中,经过思索和碰撞,最终确定一个可行性最高的方案,即是由一生二的过程。
从一到二,是从气到气的过程,从二到三,则是从气到质的过程。
所谓的“三”便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功所需要的时机、机遇等就是天时,所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成功所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便是地利。
而不管天时还是地利,都是要为泰一所用,这就是李斯所谓的“泰皇最贵”。泰一也就是领头羊,一个把握时机调度资源的管理者,而这个泰一需要具备的特质,必然要像盘古一样,有能够“化育万物”的能力。
也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些零散的资源,调度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让这个有机体持续的发挥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