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出现大量宦官专权的原因
文/风说帖 佰里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权侵朝野的太监,而这些太监无一例外都是出现在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当中,这也似乎成了明朝的标签,我们一想起明朝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东厂,魏忠贤,阉党等。
中国古代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往往只有两种,一种是 外戚——即皇后,皇帝的母亲及其家族,如西汉的吕后,王莽。另一种则是 支系——即皇帝的叔伯兄弟及其家族,如明成祖朱棣。很多人认为宦官也是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因素之一,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宦官们往往是没有任何行政权力的,他们只能是依附于皇权,宦官专权也无非是馋馋陷谀,恃宠弄权,失去皇帝的宠信他们将威胁不到任何人。最典型的就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乱政,他们就是游说于皇帝与何太后之间借助皇帝和太后之手铲除异己。然而当何进要诛杀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无法调动一兵一卒,所以曹操说铲除几个宦官派一个狱卒就够了。
历史上宦官的作用仅仅是皇帝家的仆人,宫中杂役,大多数时候为了防止宦官接触到朝政信息都不准他们识字。然而这种情况到了明朝中期则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宦官不仅是干政,甚至直接从政。
明代为了防止支系干政则规定皇帝的叔父,兄弟,以及皇太子以外的儿子成年后必须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居住,给与优厚的待遇,就是所谓的藩王,但是藩王不得干涉地方行政,未经皇帝允许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封地。
在防止外戚干政方面,明代的皇后,后妃也都是来自民间无权无势的“良家”,而不是名门望族,而皇后或者后妃的家族成员除了能在各种礼仪场合站在最前面之外,也没有给与任何特殊的权利,甚至工资都给的特别低。例如万历皇帝的老丈人李伟不过是一个名誉军官,负责管理京城军需品仓库。
支系和外戚的威胁都没有了,而且明初又废除了丞相,威胁皇权的重要因素基本被铲除,唯一能够威胁皇权的就只剩下文官集团。但是这也造成一个副作用,就是很多的事情都需要皇帝亲力亲为,平均一天要看很几十本奏章,而皇帝精力有限,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秘书来协助皇帝处理日常工作。这个秘书肯定不能是某个文官,否则出现权臣了咋办,选来选去也就宦官最适合也最安全,宦官由于断了“慧根”他的背后是不存在任何家族势力的,他们无根无基而且又地位低下,只能依附于皇家生存,皇家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他们生存的唯一土壤。到了明朝中期,宦官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已经是大势所趋,最终设立了秉笔太监。
明朝初年对于宦官的管理依然十分严格,所谓“内臣不得预外事,预者斩“。一个服侍了朱元璋几十年的老宦官因为说话不小心讲到了朝政,就被朱元璋勒令提前退休,打发回老家种田去了。
但是到了明宣宗时期便废除了宦官不能识字的祖制,不仅可以认字,还设立了专门的宦官学校——内书堂,在10岁之前天赋聪明的宦官就会被送到内书堂读书,他们的老师都是来自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翰林院”。毕业之后还可以逐步升迁,成绩特别优秀的就会成为皇帝的秘书,所以秉笔太监都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绝非泛泛之辈,文化水平并不低于状元出身的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国务委员),像我们所熟知的刘瑾,王振,魏忠贤都是出自秉笔太监。
他们穿和高级文官一样的制服,可以得到皇帝御赐的蟒袍,可以被允许在皇城大道上骑马,在皇宫内出行坐轿,风光程度超过了六部尚书(省部级官员)。这种风光的背后又被另一项规定限制,那就是未经允许不能离开皇城,避免他们接触到文官集团,他们的升迁任免皆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而其他不能成为秉笔太监的宦官,也往往被派往各地考察,监督税收,派到军队里监军,甚至可以作为皇帝的代表出使外国,例如明朝出使朝鲜的官员就是太监。他们既是皇帝的秘书也是皇帝亲信耳目,没有支系和外戚干政,对皇权唯一构成威胁的就是文官集团,为此皇帝成立了专门的特务机构来监视文官们的言行,而这些特务机构的组成也往往都是宦官,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如管理锦衣卫的东厂。
出于政治的需要,宦官们已经不再是卑贱的杂役,他们同样可以读书,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升迁从而位极人臣。让宦官参与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如果皇帝英明,使用得当,则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可以相互制衡,以保证皇帝的命令可以贯彻始终,如果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则会大权旁落到宦官手里。
然而随着宦官的权势日盛,很多文官也依附于宦官希望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逐渐形成了阉党,引起了明末激烈的党争,也为后来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公众号:风说帖(LPF258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