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让国学与时俱进国学俱乐部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如何让琴声的扩音效果达到最佳

古人如何让琴声的扩音效果达到最佳

作者: 采之言 | 来源:发表于2016-11-15 23:01 被阅读354次

    (一)

    参加读书会时,有幸听到易之老师美妙的古琴声,易老师现场弹奏了新谱的曲子《休洗红》,全场屏息凝神,一曲终了,现场仍然消无声息,琴韵犹存,大家仿佛还未回神。

    听完之后我又想起之前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去孔庙表演时就在脑海里出现。

    古琴声音低缓,音量比较小,音色质朴,悠然,低沉。它只有7根弦,无法达到其他乐器那种华丽的音色,但是以意境而言其他的乐器是没法跟古琴比的。我们现在演奏时还可以放扩音器来达到更好的音响效果,而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

    古琴历史悠久,文人对于古琴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在古代,有身份的人必学的是琴棋书画,而排在第一的就是古琴。古琴是很神圣的乐器,和古琴有关的东西都非常讲究。

    制琴材料的讲究

    制作古琴的材质非常讲究,“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在隐居吴地时,蔡邕常抚琴,借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顾不得火势,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顾不上烫伤,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未被烧掉,蔡邕就将它拿回,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对于古琴的知音来说,得到一块上乘的制琴材质是一种缘分。

    室内琴房设计的讲究

    家境好的古人会设有专门的琴房。为了让琴房有最好的音响效果,琴房会尽量避免宽大而敞开的厅堂,琴房的材质也要讲究。最理想的是不大不小的一间房,屋顶要有回音,房间里尽量少放家具和摆设,以免阻碍声音的畅通。为了加强音响效果,还会在地下放个陶罐。据说有时还在陶罐里挂一口铜钟,当木地板把声音传到地下,相应传来的便是铜钟沉闷而稳重的回声。室内的桌子,即案,则普遍用梧桐树做成。这个琴桌也要用心,琴桌上要留有小孔和间隙,好让琴声没有阻碍的传出去。

    室外琴桌的讲究

    古人不可避免在室外弹琴,在室外弹古琴就更注重回声效果了,所以文人雅士在院子里弹古琴时也考虑到这一点。琴桌用整块石头做成,或者在一块木头中镶砖,石头便能起到加强音响的效果,桌内也要有小孔间隙,扩大回声音量。

    同时在琴桌下面做文章。有些古人的院子或者花园里有琴亭,但亭的四周没有回音的墙,聪明的古人就在地下放置个一米来高的陶罐,使琴声在亭中院内萦绕,余音袅袅,不亚于我们现在的音响。

    据说“绿绮”的主人司马相如,常常坐在故乡成都金华寺以北一个特建的琴台上优雅的弹琴。后来当魏进攻蜀时,士兵们在成都安营扎寨,在他的琴台下挖了地道,发现了地下二十个大大的扩音陶罐。(《古琴》林西莉)哈哈,古人真是聪明绝顶!诸葛亮在“空城计”里抚琴时,是否也采用这种方法来传琴声,不然城外的敌人如何听得到?

    古琴不仅仅是乐器,更是一种文化,希望它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有幸遇见林西莉著的《古琴》,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细读。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是瑞典人,对我们中国古琴文化了解之深不得不让我佩服!

    附上

    休洗红

    作者:诗鬼【唐代】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曹无伤:你好,现代人弹琴手指上一定要要戴些保护的东西吗?古人需要吗
        采之言: @吕子凤 👍
        曹无伤: @刘如一 那就好,我想学古琴
        采之言: @吕子凤 谈古琴一般不用,据说会失去灵活性,谈古筝才用义甲,古琴和古筝还是有区别的。🙂

      本文标题:古人如何让琴声的扩音效果达到最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ml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