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已经认识到父母对孩子陪伴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陪伴孩子。但是效果却未必都如人意。
有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看到了孩子成长中的需求,增强了家庭中爱的流动和亲子间的关系。有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看到了孩子更多的缺点,感受到头疼和崩溃。有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感到迷茫无助。
同样都是陪伴,为什么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究其原因,一般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陪伴的有效性,无效陪伴是白费心机。一个父母在陪伴中,关注点停留在孩子的行为层面,还是情绪感受的层面。
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有效的陪伴。我们陪伴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这不是父母和孩子同处一个空间上就可以的。比如,为了陪伴孩子,爸爸拒绝了晚上的应酬,早早地回到了家里。但是在家里的爸爸要么在打电话,要么在玩游戏,要么在看电视。爸爸会认为自己拒绝了应酬,在家里就是在陪孩子了。但是对孩子而言,爸爸在家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交流和温暖,那么这个陪伴就是无效的,带不来我们期待的价值。
而有的家长会陪孩子聊天儿,在孩子打游戏的时候参与进去,讨论孩子在玩的内容。或者在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可以和孩子聊聊学校的所见所闻,在吃饭的前后或者其它不写作业的时间和孩子下一盘棋,做做手工等。总之和孩子要有交流的陪伴,才可能是有效的陪伴。
如果没有情感的交流,只是同处同一个空间,那么,就像乘火车同在一个车厢而已,我们能说彼此在陪伴吗?所以,有效的陪伴一定离不开情感的交流。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有效陪伴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你关注孩子的行为层面,还是他的情绪感受的层面。比如孩子放学回到家,说:“老师真讨厌,今天又罚我,我不想去上学了。”这个时候爸妈说:“又被罚了?肯定是你做的不好。如果你都做好了,老师怎么可能罚你?你自己做得不好,老师罚你,你还有什么委屈的?”
孩子说:“今天作业太多了,我一点都不想写。”有的爸妈就会说:“又不是给你一个人布置了这么多作业,所有的同学不都是这么多吗?你咋有那么多的抱怨呢?”
像上面的这种回应,就是批判性的,或者讲道理型的。很容易会让孩子感受到爸妈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甚至不尊重自己。虽然爸妈也在陪,孩子也在交流,但是孩子仍然会感受到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压抑和冷漠。慢慢关闭和父母交流的通道,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远,甚至走向对抗。
怎么样才是关注情绪感受的层面呢?
还以上面的孩子为例。当孩子说老师罚了自己,很烦时,父母思考孩子说出这些话时候的情绪。被老师责罚了,内心可能是会郁闷、委屈、不服,觉得伤面子,或者有怨气。这时不急着评判孩子对错,而是把孩子内在的感受说出来。比如:“儿子老师罚你了,你肯定很委屈,特别伤心,妈妈一看就知道你心里很难受。来,能给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事了吗?”这个时候,孩子就容易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理解,负面情绪就容易化解,也容易对父母敞开心扉说明情况了。接下来父母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孩子,就容易被接受。
有的家长会说:“可我不知道他内心怎么想的,猜不出来啊。”有个技巧,只需要把他说的原话重复一遍就可以。还以被罚为例。“老师罚你了,让你感到很烦,是吧。”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用心,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关注和理解,有爱的交流,亲子陪伴,会成为家里每个人最美好的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