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带你玩转古代商业圈

作者: 少年迟暮 | 来源:发表于2016-06-03 17:10 被阅读0次

春秋战国,我们谈的是五霸七雄,是诸子百家。但有个人却是无法忽略的,他就是范蠡。

说到范蠡,大家可能有两个印象:一是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完成复国大业;二是和西施之间情义难全的爱情故事。而人们似乎忘了范蠡的另一个身份——商业家,中国古代商人的鼻祖,被称为“商圣”。

孟子曾追叙商业生产的历史:“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当时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农民要“以粟易械器”,手工业工人要“以械器易粟”,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于是,民间商业冲破官营商业的藩篱而发展起来。列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而征收商税,商人纳过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贸易了。

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人拥有了从商的自由,而范蠡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范蠡,子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城三户(今河南南阳)人。越国大夫,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李斯曾评价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但是由于封建传统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所以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有弃官经商的经历,使得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范蠡便带着西施私奔逃出越国,逃到齐国改名换姓,化名“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

在齐国,根据所处环境,范蠡先是养鱼谋生,并著有《养鱼经》。《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他也是养鱼业的始祖。此外,范蠡还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齐国的首富。

范蠡的经商和政治才能使他深受齐王的赏识,官封相国。但是范蠡当了三年,就还印辞官,并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他感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辞官后,范蠡搬到定陶(今山东肥城陶山),再次改名易姓,自号陶朱公。如今我们称儒商为“陶朱公”也是根源于此。

范蠡认为定陶是绝佳的经商之地,居于“天下之中”,与诸侯国四通八达,加上“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顺其自然),他又一次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名人,当地民众皆尊范蠡为“财神”。此外,范蠡还曾到宜兴山区学习研究陶器的烧制和经销,带动江南地区陶器业的发展。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作为商人, 范蠡是我国重视消费者的第一人。他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为消费者谋”。

汉族民间流传,范蠡把乡人不买的竹子,以极低的价格收购,长的制作战塔竹,短的制作成竹扫帚。别人不买的芦苇以极低的价格收购,长的编成芦苇席,短的编成芦花扫帚。买别人不要的树垛,粗的制成贴板,细的制成棒杆。

范蠡将低价收购的货物用船运到东桥售卖。有一位身穿粗布衣的嫂子一定要买一把好看的芦花扫帚,范蠡反尔不卖,众人不解,范蠡说:“这位嫂子家境贫寒,家地面潮湿,不适合用芦花扫帚。”

相传范蠡还是十六两老秤的发明者。

据说当时为了设置秤的度量衡单位,范蠡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禄寿三星,组成了十六两秤的“秤星”,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范蠡之所以能成为“商圣”,自然有他一套经商之道,时至今日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1、据时而动,得失均衡。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2、“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3、贵出贱取。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

4、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5、“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6、待乏论。范蠡主张把握商机,候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欠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7、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8、“富好行其德”。范蠡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老子》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而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范蠡几次进退官场,几次散尽家财,几次经商创业,最后都能全身而退。对于范蠡的生平,史书中留下这样一句话:于是逐而不责于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商圣”范蠡:带你玩转古代商业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tl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