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坚持百日写作,第35天。
J
万事万物都不能依赖记忆,而应该做出记录。我们要放弃记忆的努力,尽可能认真仔细地做好记录。这一点,不仅仅是对科学工作者,也是对所有参与知生产的人最基本的要求。——摘自《智识的生产技术》
G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是上学时候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但当时我在心里压根就没有接受。我觉得,上课老师讲的东西听懂了就行,即便当时有没弄清楚的知识点,下来也可以看书。而且老师讲的很多内容,书上都有,那些上课记笔记的同学,还不如抄书来的直接。所以,上学期间,我基本没做过任何的笔记。上班后,因为频繁参加会议,也就有了自己的笔记本,本想用来记录会议精神,梳理日常工作,可最后工作笔记本,成了排解无聊的绘图本和练字本,里边的内容也是随手涂鸦,乱七八糟。33岁,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时,才开始重视了记录笔记,但所写的笔记要么成了摘抄本,要么变成了日记本,有效记录笔记始终不得要领。
S
对于可能逐渐淡忘的记忆,记录则是储存信息最好的办法。而记什么?记在哪?怎么记?让我这个意图继续智识工作的菜鸟一度茫然无措。翻看今年自己的记录从简单的摘抄,到摘抄+评论,再到现在的卡片笔记,也算是在学习记笔记的路上,走了一段了,借此也对自己现在的方法进行一个复盘。
第一,记什么?笔记可以分很多种,有工作笔记、阅读笔记、学习笔记等,包括日记其实也可以归纳到笔记之列。这样看,基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学到的,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记到笔记内容中。你可能会觉得,每天这么多内容不可能都记下来吧,有没有什么记录原则?我想是有的,而这个原则与笔记的记录者相关,就是记录下你觉得值得记录的信息。是的,就是这个原则,条条框框是在个人实践中才逐渐形成的,而刚开始,你只需坚持记录下你觉得有价值的、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了,其他的交给时间。
第二,记在哪?看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笑了,笔记当然是记在笔记本上了!但从我半年来的实际操作上看,记到笔记本上的内容,其实对于当下我们习惯的智识生产方式来说,是低效的。最早我是安排出专门的时间,把读过的书按照“摘抄+评论”的方式在笔记本上手写记录的,结果一本书实际记录下来所用的时间甚至远长于通读这本书的时间,而所用时间大部分都是用来书写了,而不思考。相比电脑打字,写一个字所用的时间,我电脑上能打出三五个字,效率高了不止一倍。所以现在已改用印象笔记APP,而且其中的全文搜索功能,让寻找指定内容的资料,变得更加容易了很多。
第三,怎么记?刚说记什么的时候,我提到了记录感觉值得记录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形式上我参考卡片笔记方法进行记录,步骤上分了三步,来进行规范和养成,第一步,记录闪念及见闻。一个金句、反常识观点、一张图片或想法、闪念都及时打开微信,通过自己发给自己,先行记录下来;第二步,根据第一步记录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其中信息进行整理,按照“见”或“见+感”形成初始卡片,存入印象笔记,对于需要继续补充完善的卡片,打上“未整理”标签,完成这一步,所形成的卡片已经是一个基本素材了;第三步,定期从印象笔记中选出打了“未整理”标签的笔记,按照“见感思行”的结构对这些笔记进行完善。上述三步,我觉得比自己之前“摘抄+评论”的效果好了很多,而且养成习惯后,也并没占用多少时间,这样的方法性价比较高,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鉴尝试。另外,对于按照“见感思行”完善过的卡片,我觉得可以排版打印出来,过一段时间看一看,不但可以加深记忆,还能促进相关信息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