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篇的内容比较多,一共有一百多篇,今天抽空才看了10多篇。
最前面有三篇是说孔融的,孔先生确实自幼聪明,这份基因还遗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也在小小年纪就看事物很透彻。且不说,言语给他们后来带来的杀身之祸,单就在言语逻辑上,确实是高人一筹的。
孔先生小时候去作客,席间被称赞,后来有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先生那个时候十岁左右,马上可以反应过来:“看来您小时候倒是很聪明。”
孔先生后来惹怒了曹操,被曹操收押,本来他还想求差役饶了他的两个儿子,谁知两个儿子在大祸临头前尽然特别镇定自若,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得不说,确实是了不得的,不仅仅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关键看待事务的本质在那个年龄段就如此通透,想即使今天这个时代下,应该有很多人也许即便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有如此通透。
前十篇言语故事中,包括孔融、边让、陈纪(陈寔儿子)、荀爽(荀氏八龙的老六)、祢衡、庞统、司马徽、刘桢等人。
故事中的他们在言语中,我认为是按照引用历史典故或身边事物来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观点大多是与对话人有不一致的点,通过引用其他的众所周知或者显而易见的知识,来传递自己的看法。这应该是说话中很高明的一招。也许这也符合中国文化人温婉含蓄的风格,绕着来,矛盾没那么直接,给大家都留了面子。
不过其中孔融先生和祢衡先生可能不太喜欢给别人留面子,说话就比较直。所以他们后来因为这个性格,惹怒了当权者,下场也就惨一些。这也有一次证明了,在那个年代,真的是伴君如伴虎,无论你是否有才。
我们得庆幸生活在当今这个和平民主的年代,不过也还是得跟古人好好学习说话的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