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一岁一城

作者: 海泩 | 来源:发表于2023-02-09 11:23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22年的一月,我们一家三口一辆车,从波士顿自驾南下抵达路城(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2023年,同样是一月,我们变成了一家四口两辆车,一路往东,告别路城,新年开启新地图。

整整一年的时间,仅仅一年的时间,我们一次次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呼吸着她的气息,感应着她的脉搏。离开前的某天,我与先生开车经过第三大道——一条林荫浓密的两车道单行路,在城市中央贯穿南北——他忽然问我,“这个城市,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那时我们坐在车内,车窗隔绝了外头的冷空气,阳光从树荫里漏进来,洒下暖黄色的光斑,伴着暖气吹出来的热风,足以让人忘记一窗之隔的寒冷。车内车外近在咫尺,却宛如两个世界。这座城市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是如此。

路城位于一湾河谷之内,以市中心的南北大道为支点,向北通过大桥,跨越俄亥俄河,连通印第安纳州,往西是曾经淹没在洪水之下的老旧城区,东侧幅员辽阔,聚集着城市精英人群。

我曾去过西城区仅一次,提心吊胆去的。在那之前,不少人曾好心提醒我,出行游玩不用考虑西城区,更重要的是万万不可在西城区孤身步行。即使宽阔的大街上也不行吗?我心生疑窦,但从善如流。只有那一次为了办驾照,不得不开车前往。

离了市中心往西,从第四大道一直递增到第二十八大道,虽说还是城区,光景却大为不同。大路旁边的人行道坑洼不断,小支的透明烈酒空瓶散落在开裂的水泥缝中。一簇野草冒出来,支棱在空中,青绿蒙尘。街道两边是低矮稀疏且陈旧的房屋,鲜少有商铺,一间红色汽车用品商店突兀地伫立在丛生的杂草之间。打开车窗,空气中传来烟草味,还暗含着一丝甜腻,那是大麻的味道。

车子停在红灯前面的时候,后边一个身影蹒跚靠近。一个男性,头发凌乱,上身套着宽松的棕色呢子外套,右手拎着牛仔裤前裆,裤子后面松松垮垮地垂到臀部下边。我在后视镜里偷偷瞧了几眼,神色不敢有异。他的眼神飘过来,口中嘟嘟囔囔,似乎在跟我说些什么。我赶紧把车窗升上来,目不斜视看着红灯,等它变绿,便一脚油门冲出去。

这样的身影,在我开车经过时,见到好几个,而这,仅仅是浮现在这片街区表面的不确定因素。

即使我当时不是步行,心中也始终悬着。坐在铁壳子里面固然安全,但也仅限于移动的时候,因为街道上破窗抢劫案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浑浑噩噩的流浪汉,活动区域却不限于西部老城区,他们甚至会逛荡到这一州首府的市中心。

为了去市中心幼儿园接送孩子,我曾多次被迫在大马路中间踩刹车,眼睁睁看着醉汉手持木棍,在停滞的车流中切磋武艺。此情此景,没有人摇下车窗指责谩骂,没有人鸣喇叭,而警察往往来不及出现。过往车流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像等待一辆打开了门的校车一般。

在美国,校车统一涂成深橘色,车前车后都有一块停车牌,那是正规的交通指示牌。每一次校车停下,停车牌会展开,双向车流都要停车等候,优先孩子们过马路,保障过马路的孩子的安全。这是交通法规。

无视交通规则的流浪汉,摇身一变,居然化身为规则本身。

就在他们身侧,是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古老的剧院,霓虹灯牌每日闪烁。来来往往的游客出入于最高档的酒店,泊车童子穿着传统的制服,彬彬有礼。古老的酿酒厂仍旧冒着滚烫的蒸汽。成群的医院大楼占据相邻的数片街区,作为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城市名片,随处可见。

但也是在同一个街区,废弃的高楼比邻医院,窗户灰暗,玻璃破碎。两条街开外,就有排满人的救济粮发放所,有杂草丛生的荒地。

繁华之处,颓靡共存。

每日开车经过这片街区,我总是有一种不真实的恍惚感,分明上一刻还在都市,下一秒似乎就是荒野。

早晨从高速路下来,离幼儿园还有三个路口的时候,总是会见到一个相同的面孔。

那个年轻男人,穿一件灰绿色的连帽卫衣,拿一张棕色纸板,上面用黑色记号笔写着——我无家可归。他永远都在同一个红绿灯路口的中间花坛里盘腿坐着,面朝从高速下来的车道,纸板举在胸口。

起初,我不好意思与他对视,只拿余光好奇地观察他。车流在红灯前停下的时候,他就开始“工作”。利索地站起来,热烈而大方的视线一一扫过每一辆车的驾驶座,手里的纸板时不时上下晃动。一旦有人给他示意,他会立马放下纸板,热切地跑过去,不管是一瓶水、一个面包,还是一张零钱,他都会礼貌地接过,开心地道谢。

太奇怪了——没有局促,没有羞赧,没有卑躬屈膝,没有伪装残疾,反倒显得落落大方,真就像自己在做一份工作,还是相当快乐的工作。

开车路过的人,摇下车窗,一个简单的对视就可以引他过来,伸手把东西客客气气地递出去,不是施舍,反而和付小费一样礼貌。

起初我无法理解,后来才渐渐懂得,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人素来以勤劳俭朴、自力更生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美国人眼里,一切都不敌“自由”。乞讨是这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自己的选择,是一种光明正大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这甚至可以称作一种抛弃身外之物、不被世俗束缚的超脱,颇受人尊重。

理解不等于认可,但是后来,我也会带一些东西送给这个年轻人,一个面包,或者一瓶水。

每当我迎着朝阳驶入这条路,他早已安然坐在花坛里树底下。日复一日的“勤恳”。

不知他昨夜宿在何处,清晨是否与第一缕阳光、第一声鸣笛同起。春去冬来,眨眼一年,等到冬天的第一场雪降临,他的身影便没有再出现,大概随大雁南迁去了。

孩子上学的幼儿园,过这个路口再开两分钟就到了,就在剧院对面。教室里两扇大落地窗,阳光透亮,好奇的孩子们最爱趴在窗户上看外面来往的车辆行人。也是因着这两扇窗户,早晨与父母的挥别饶有趣味,傍晚提前看到父母的身影又多了几分惊喜。

然而没想到,温馨美好的氛围下,隐藏着危险的信号。

某天正在上班,收到幼儿园发来的邮件,园区一条街外的公交站发现可疑包裹,甚至因此出动了警察和拆弹专家,周围一片街区已经封锁,不得出入。

紧张了大半日之后,所幸最终是虚惊一场。但即使如此,背后潜在的风险也足够瘆人。

而这已经是我们找到的最好的学校了。在市区南部,另有一个幼儿园,年初还在市中心幼儿园排队的时候,孩子在那里短暂借读过几天。

走入门内,首先就是一条狭长昏暗的走廊,两人相遇得侧身才能通行。走廊两侧的办公室和教室都拥挤不堪,玩具、文件杂乱地堆在一起,摇摇晃晃地像要掉下来。傍晚接孩子的时候,屋子墙上挂着的电视总是开着,热闹闹地吵着,几个身形臃肿的老师和孩子们各自安坐,目不转睛地盯着,安静和安分。看电视的孩子最安分,可不是最好带么。除了电视,幼儿园老师还有另一个法宝,廉价零食。孩子回家时,嘴角和手上总是花花绿绿的颜色,轻易洗不干净,那是零食中的色素留下的印记。

孩子在南部幼儿园借读了两个星期,早上越来越不愿意出门,起初是到了教室拽着我的衣服不让走,委屈地嚎啕大哭,到后来,还没下车就开始大哭抗议,抵触情绪一日胜似一日。

后来在市中心幼儿园上学以后,孩子手上也常有各种颜色,不同的是,那些都是绘画颜料留下来的。

最初两天,孩子也拽着我的衣服不让我走,后来习惯了,便一股脑融入小朋友们中间,说再见都没有工夫。

送完孩子,沿着市中心往南方向的第二大道,直通路城大学。我每日开车从林荫底下穿梭往返。浓密的行道树遮掩着两侧颇有历史感的老旧建筑,风景古朴宜人,古老的尖顶教堂鹤立鸡群,庄严肃穆。路上车来车往,却几乎看不到行人的踪迹。

到了大学校园,这才热闹起来。美国的大学几乎都散落在城市街区之中,不存在围墙,校门倒是有,却简单低调,只为在相对集中的校园建筑外围展示校名,并不是真正的“门”。这样的校园规划,是自由,但也有相应的代价。

按理来说,校园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毕竟学校里人群单一,且随处可见安保。事实却不尽然。

“某楼前面发现可疑人物,正在排查”——我们的邮箱里面时不时会收到类似的安全警报。

“那日我从天桥回宿舍的时候,边走边刷着手机。暗处突然冒出一个人,眼看着手伸到我跟前,我拔腿就跑。那人追了一段路,见我到了宿舍楼下,这才放弃,转身骂骂咧咧地离开。”我听着眼前一个留学生,一米八五的壮小伙说这话的时候,直觉得不可思议。学校教学区与宿舍楼之间只隔一条马路,而危险就潜藏在每一个没有光的角落,如此之近。

就算在学校周边,也不要独自出行。不止一个人给过我这样的建议。

大学往南,有一个城市著名景点,赛马博物馆。一年一度的全美赛马盛事,是这个城市的第二张名片,也因此,每年五月份是路城最繁忙喧闹的季节。除了从各地赶来的赛马选手和团队,临时搭建的主题乐园,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远道而来现场观看赛事的观众们。

我恰巧在小区见过这些特殊的观众们一次。

那是在城东的一个小区。

东部地区多小山,海拔较高,相较于西部河谷低洼城区,可以免于洪水侵扰,近年才逐步发展起来。这一块区域建筑较新,设施配套完善,居住环境宽敞优美,被视为城市的高端住宅区。当然,更重要的因素是安全。没有私家车便寸步难行的地方,流浪汉都懒得过来。

大学里十个老师有九个住在东部,还有一个在市中心。因此,在同事的推荐下,我也在城市东边挑选了一处公寓。

这里更像一片别墅小区。两层楼高的砖红色小独栋,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风格统一,四周被树林围绕遮掩着。公寓的租赁办公室在公寓俱乐部内部,工作人员彬彬有礼,周到热情。俱乐部里面健身房、游泳池、台球室、咖啡吧、洗车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中还有一间带三角钢琴、酒水吧台和沙发的大厅,用于定期举办各种社区活动。

那日,我和往常一样带孩子去俱乐部玩,却吃了闭门羹,被告知俱乐部有特殊活动安排,非请勿入。

刚出门,就见到一辆大巴停在楼前。一群隆重装扮的绅士女士们鱼贯而下。燕尾服西装,精致妆容和裙装,以及带羽毛的夸张宽沿礼帽相继进了屋内。这些是各地赶来看赛马现场的新贵族们,几千美金的六座近场包厢就是为他们而设。马赛不仅是马赛,也是他们社交的契机。

走了几步,才发现三辆警车停在大巴附近。真是难得,流浪汉挡在市中心车流中央的时候没有看到警车,却原来跟在一群绅士小姐的身后。

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时刻,有人在醉生梦死地舞剑,有人在排队领取救济粮,也有人穿着隆重,关心帽子顶上的羽毛是否撞到门框。原来,人与人之间,悲喜并不相通。

这个城市,如一片至西往东不断上升的深海。不同海域分明彼此接壤,共为一体,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态。寒凉与温暖界限分明。生活其中的人们如不同海域的鱼,也许偶尔游到一起,最终总得回归自己的区域。

离开路城的那一天,我们跃出海面,一路往东,记忆封存在海中。

相关文章

  • 红姑娘有话说<一>

    邂逅一个人等于邂逅了一个城。

  • 邂逅星城

    说起长沙这座东亚文化之都,想必大家并不会陌生,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述我与长沙的邂逅。这块美丽的土地在历史上写...

  • 《邂逅这座城》

    吉英子 作者 微小说 傍晚,她独自一人伫立在风雨里。雨,滴滴答答落在她心上,就这么静静地任由风凌乱着她的秀...

  • 邂逅于城

    没有特色的建筑,没有典雅的古风,却独钟爱于你——昭通。 想和你在街道的转角处有一场毫无预备的邂逅,想...

  • 邂逅这座城

    微小说 傍晚,雨,滴滴落在她心里,任风雨吹打着。她独自一人伫立大雨中,让雨把尘埃冲洗得干干净净。再也不受红尘寂寞孤...

  • 邂逅一座城

    喜欢林徽因的:“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

  • 邂逅一座城

    时光斑驳的记忆,无数擦肩而过的风景如画,日渐稀薄的旧光阴的暖。我知道我在走,一直在走。人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单人旅...

  • 邂逅,一座城

    和一座城市的遇见,亦如和一些人的遇见,有冥冥之中的注定,亦有机缘。只是,人会走失,而城市,一如既往,你来或者不来,...

  • 邂逅一座城

    那座城,这辈子我都印象深刻,无法忘却。 它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有条江,蜿蜒曲折了整个城,轮渡很慢,恰如其分的观赏...

  • 邂逅一座城

    下午四点一十二分,阳光透过半闭的百叶窗照到木质的地板上,店长家的小白猫正闭着眼睛慵懒地晒着太阳。有风吹过,窗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邂逅|一岁一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nc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