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科技媒体的一年(上)

作者: 三眼乌鸦一般黑 | 来源:发表于2016-11-12 14:34 被阅读0次

    刚刚过去的2天,我们大观资本请了外部专家、内部老司机,为我们分享了很多干货,对于新人的确很难得。问题是,连我这样的VC门外汉也要分享。分享什么呢,小宝说我谈一下做记者的一年好了,说说采了140个项目之后的总结与思考,也算是对过去告别,这篇文章便是分享内容,共3132字。

    1)

    记者的工资不高,也非常累,所以他到底在追求什么?

    答案也简单:不管是一名记者还是什么人,首先追求的是成长。而能成长的一个关键,便是多与优质项目接触。

    同样是聊一个项目,一个优质项目带给记者的思考,项目创始人对记者带来的直观启发,甚至之后的人脉结识,都是高效的提升。

    2)

    问题来了,如何一眼识出优质项目?

    当然,谈论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前提,这家科技媒体得有项目可挑。科技媒体还缺项目吗?缺,马太效应也存在于科技媒体,有大量的科技媒体是挑不了项目的,他们能有项目写、能完成KPI就不错了。

    看项目有很多标准,但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总原则:它是否牛逼,或是否有牛逼的可能。

    有几个判断的标准:

    ①、创始人背景。比如氪信、天眼查的创始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下。这些背景的人,不用想了,牛逼。他们做的事情,基本不会差。

    ②、投资机构背景。假如一个项目的投资方在清科排名很靠前,我们会很重视,也会很珍惜,基本就让牛逼记者来写。

    ③、融资额。一看融资1个亿,傻子都知道这项目牛逼。

    以上都是牛逼的,还有一些有牛逼可能的。什么叫有可能牛逼呢?就是项目最大的亮点可能不过是清华毕业的title,或者模式说很新颖,你知道它有机会就够了。

    好了,上面全是胡扯,我们看项目只有一个标准:看心情。

    3)

    不管怎样,到这里,记者算是有了一个项目,那如何写的牛逼,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内,句句有所指呢?

    答案是,抓核心。只有10%的记者能做到这一步。

    一篇文章有了核心,相当于一个人活起来了,他有了欲望,他有了一个目的,他要解决一个问题。

    有了核心,一切信息你就知道在何处安放了,知道可以放在骨架的什么位置了。你的文章,像是有了一灵魂存在,而不再是材料的堆积。

    大家有兴趣可以对比两篇文章,看下什么叫有无核心。第一篇是关于共享单车的,名字为《一场两个轮子的终极较量,5大共享单车实力对决》。这篇文章当时被铅笔道放头条,但反馈并不好,原因是全篇为事实罗列,没有灵魂,没有生气。

    而铅笔道最近也写了一篇关于出海的文章《出海媒体触礁:FA价值存疑 小团队方能生计》,我觉得就好了许多。全文都围绕着一个问题来阐述:到底出海媒体有没有机会?虽然点击并不太好(原因是受众窄),但我们知道它是一篇好文章。

    4)

    如何抓项目核心?

    不要忘了,一切项目的目标都是为了达成牛逼。那么,为了牛逼,它使用了什么特殊的手段?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它可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我从本质上来解构一下,一个项目能杀出重围,无非是两点:它要么重构(减)了成本,要么重构(增)了体验。所有的项目都可以这样来问,它在成本上有什么提升,或者它增加了哪些独特体验?

    随便举一个砍掉成本的例子:牛牛汽车。

    牛牛汽车是针对新车市场的一个电商平台,核心技能就是让原本多级的经销商扁平化,减少信息不对称,使行业效率提升。

    所以从成本的角度出发,他就是打通了上下游,砍掉了中间环节。那么一名记者只要问清楚,他到底砍掉了哪些环节,使得一个经销商一个月销售额提升多少,毛利提升多少,就能抓住这个项目的核心,文章的骨架就出来了。

    再举一个提升体验的例子:Someet。

    ▲ 图中为北京的一条胡同,一帮someet年轻人聚在一起玩耍。

    Someet这项目是干嘛的?简单说下,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太无聊了,周末除了看电影、唱K、宅,没啥玩儿的了。而Someet就是为了解决此痛点的项目,让年轻人以兴趣为基础,在线下举办社交活动。

    这样的项目是无法从成本角度解构的,它在成本上没什么,效率的提升无从谈起,所以这项目的关键在于体验的创新。项目能否成功,能否到达最后的牛逼,就是看能否让这群无聊的年轻人爽起来。

    那如何保证体验,如何让用户爽呢?Someet做了一系列的事情。

    首先,初期严格控制活动发起人。每一位发起人都要面谈:这个人怎么样啊?他是不是一个冷淡,脑子里总想着营销的人啊?动机是否纯粹啊等?发起人怎么样,直接影响体验。

    除此以外,someet不断优化流程,让发起人发起项目之后,用户可以不用思考,很顺利就可以报名。同时,为了控制体验,活动会严格控制人数。

    之后,一周举办活动几十场,创始人总不能去面谈、监督所有的发起人,所以他们组织了PMA小分队。这小队的人由各行各业的人加入进来,纯粹是兴趣,在没有什么成本的情况下,可以监督到大部分的活动,这样体验才能得到保障,项目才不会崩溃掉。

    如此,一系列的动作增强体验后,如何增多人数,如何让发起人的文案更吸引人......很多问题都是细枝末节了。

    前面两个项目,一个砍掉了成本,一个增强了体验,还有很多是既砍掉了成本,又提升了体验,二者融合在一个项目中的,如:奇境。

    奇境是我过去一年以来,最喜欢的一个项目。它是一个Spa店,为中高端阶层提供客单价300~500元的服务。

    他做了一系列动作,一方面增强体验,一方面砍掉成本。

    如何增加体验呢?他不推销卡,设计超美,服务员带一个面纱……

    如何降低成本呢?他搞了一套模式:把自己店面设在CBD的偏僻角落,门口客流量很少,常常连只猫影都见不到。但这会让他的成本为对手的5分之一。另外,他通过大众点评来导流,也成功得在上面做到了五颗星。

    一减一加之后,获得了真格的投资,最近又众筹了1000万。

    5)

    成本、体验是底层逻辑,从此出发,会衍生出各种关键指标。

    再举个栗子:我采访过的垂衣。垂衣是干嘛的?很简单,现在很多男生不会买衣服,也没时间买,针对此痛点,垂衣找了一帮理型师,帮他们挑选衣服。过程很简单:理型师与用户线上沟通,搞明白用户是什么样子的,再帮用户筛选出衣服,放进一个盒子寄出去,用户喜欢就要,不喜欢就退回。

    综合成本与体验之后,会发现这个项目的核心指标在于:退回率。

    我建立一个简单的财务模型:假如一个盒子7件衣服,共1500元,用户全买了,毛利60%,一件不要,那肯定赔,物流成本为50元,退回率若保持在50%,就可以cover成本。所以你的注意力就放在一个点上就行了:它如何降低退回率。

    围绕此点,创始人做了一系列的事情。

    首先得有充足的供应商,因为用户有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创始人找了各个渠道的SKU,并保证衣服质量。

    另外,理型师需要与用户大量沟通,有一套话术,并要具备审美眼光。而随着时间的进展,用户变得越来越多,理型师服务不过来了,又加入了机器,机器可以给衣服、用户贴标签,匹配度越高越推荐。一系列动作之后,垂衣通过一系列方式将退回率从80%一路降到20%,获得了清流资本的投资。

    6)

    以上我是从几个项目点出发,来分析如何找出一家公司的核心,那么接下来,我拓升至一个更高的维度,把这种思维框架放至所有的项目中。

    所有的项目归下类,可分为2种:平台型,非平台型。我们把前者定义为A,后者定义为B。

    平台型公司分为两种:撮合(A1)、自营(A2)。

    撮合型典型的有淘宝、世纪佳缘等,想要变得牛逼,无非让两端爽。比如电商,一端要保证有多样化、高质量的货源,一端保证有足够的用户。货源的指标可以拆分为SKU数、渠道来源等,用户端的指标可拆为高留存、低获取成本等。具体看哪个指标要据项目而定。

    核心抓住之后,其余不过是扩张用户数,扩至其余城市、国家等。

    自营类的很好理解,京东就很典型,抓核心逻辑与上雷同。

    非平台公司(B)其实指的是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比如卖胸罩、硬件等。

    B也分为3类:

    ①、内容驱动型。简单来说,就是内容牛逼,那就牛逼,比如科技媒体、短视频、各种节目等。

    ②、技术驱动型。指的是一个产品关键技术指标牛逼后,其余均为细枝末节了。

    如金融的关键在于风控,那么就看其坏账率、逾期率。

    如VR,就看其延迟率、速度等。

    如大数据,精准度。

    ③、营销驱动。用户的增长过程。比如一款社交产品,看用户停留时间,活跃用户数。

    好了,放大招。

    这个源于王方,我不过是梳理了一下,行业统计也不完全。不过,只要大家能明白所有的公司都有章可循,都可以用一套逻辑分析出其核心就可以了。

    以上是一个基础,对投资人来说,肯定远远不够,投资人不仅要在此基础上深挖,还要多维度探索,但让一名科级媒体记者优秀没有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科技媒体的一年(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dq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