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纪实印记
图/文 : 橙子童 年
又一次临时改变线路,捕捉到小姊妹的互动瞬间。感觉所有言语都已苍白,这样的童颜让人心生喜欢,忍不住停留和她们攀谈。
无忧无虑的童年,像是记忆中甜蜜的糖果,会甜到有生之年。
莴 笋
约摸60多岁的老人,背着背篓、提着装着莴笋的杆秤在不远处向我迎面走来。前面三四米处一中年人中途拦下了老人,挑剔地问着:“5毛钱,卖不卖?”
“我这1块一斤... ...”老人有些失望地小声回答。
“5毛钱,我就把你这点儿买了。”中年人有些不耐烦地讲到。像是在给老年人下达最后的通牒——再不答应,可就不理了。
“ ... ...”老年人有些犹豫,舍不得自家菜被如此贱卖,没有作声,只是缓缓地继续走着。
我左右手都拿着东西,时不时地需要换手换力。可脑海中仍然冒出,要当着那中年人的面儿把那杆秤上的菜收了的念头!
于是叫住了老人:“爷爷,莴笋一块一斤么?你秤上的是多少?”
“这就是一斤,你要么?”老人来了些精神。
“好,那卖给我吧!”我很乐意地准备收纳。
“我这背篓里还有些,你还要吗?”老人抓住机会,开始放下背篓,掀开上面的塑料袋累积起的盖子。
“哦,那不要了,我就要你秤里的,主要是我也吃不了那么多”说着有些尴尬地递给了老人一块钱。
老人开始在背篓里翻腾,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塑料袋为我装莴笋。那些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塑料袋,想必也是老人在家搜集了无数次后的积蓄。
“不用,你有草绳或者一根带子,能系起来就好。”要不是腾不出手,我真愿意直接搂着菜就走。
最后老人还是很用心地为我找出一袋子,栓得很妥帖。
喜 事
转头看见时常安静冷清的拐角处,有好几位大姐正站在一排锅碗瓢盆、时蔬肉物前,洗刷、聊天、切菜、烧火... ...忙得不亦乐乎。
我第一反应:是不是又有老人去了?再随脚步定睛望了望旁边的屋内,正对着墙上贴着一个“囍”字,我不由得多了几分开心,像是自家亲戚有喜一般。
随工作结束,天空开始飘着毛毛细雨。返程再次路过,见这家的青年中年男人们,都忙着准备扯蓬遮雨挡风。
看着不断在竹梯上攀爬的男人,想到了那些为家辛劳付出的父亲。
迎难而上——每个生活家的态度。
编 织
镇上常能遇见编竹篾的老人,这家就在镇某景点外的居民房里。
编竹篾的老人有时坐在门前,有时坐在屋内,有时身边还坐着或站着一位老友,不急不慢地摆谈着什么。
之前有听老人说,一天也做不了几个,价格就二十、三十不等。有时候自己放门前就卖了;有时候是别人会来收一些放到网上卖。
这次遇见,他只气定神闲地抬头望了望我,便又投入到他的竹篾中去了。
看他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地样子,着实感觉到了手艺人的专注和温度。
老 坛
临时打算上楼拍拍照片,想求主人同意,附近两间房没找着人,便直奔楼梯。看见一老奶奶躬着背在坛子里寻捞着,那么一大坛子,是酸菜还是做的什么特色呢?
老奶奶闻声抬起头来“嗯?”了一声儿,似乎没太听清我的请求。我便慢下了语速,提高了些分贝,让老奶奶知晓我的来意。
老奶奶为了听清我的话语,还特意下了两步楼梯。
“这里上去不了,上面是锁着的呢。”老奶奶听完我的请求后,连忙有些吃力地解释着,生怕被我误解为是她不乐意,就又补充到:“以前他们都是在隔壁那楼拍的,现在那楼的人家也没住这里了。”老奶奶边说边指着那高楼屋的方向。
“好的,没事,谢谢你啦!”老奶奶的努力解释,把我刚刚打算上楼怕片的念头消散了,一点儿也不觉着失落。
看着老奶奶转身又跨上两步楼梯,继续寻捞着她的美味。
烧 腊
刚来时,大家谈论烧腊,我不知何物。后来见识,才知就是家乡所谓的卤菜。一方一叫法,倒也不奇。
镇上有家烧腊店,据说是祖传手艺。
小店门面不大,门匾也不突出。但口口相传的速度和经久不衰的人气让人惊叹。假日时节,必是高朋满座,甚至需要排长队等候。
以前呢,说是到了午后,就看不见烧腊的踪影。某次发现,已是夜幕深深,仍见烧腊展于橱前。
虽隔着玻璃,却也闻到了香味,还吞了些口水。
-END- 喜欢是点赞 爱是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