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曾想象着我会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浪迹天涯,无所畏惧,从小我就讨厌安定,讨厌一切有规矩的东西。
上学的时候,叛逆,标新立异,常常跟别人讨论自由,梦想和世界。鄙视那一群整日规规矩矩的孩子,可是后来,我竟然活成了他们的模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点一点的长大,然后一点一点的被同化。然后觉得一切理所应当,好多同学都诧异我的变化,对于现在我的生活状态,表示惊讶。
前些天,我跟多多吃饭的时候,她告诉我说,曾经很羡慕我,羡慕我总是自由自在,无所畏惧,后来的很多年她的脑子里都有一种想法,想要活成我的那个样子。她的原话是,我有时候多么期望变坏,像你那样生活,可是我做不到,内心的那种欲望常常让我觉得难过。
多多是个乖孩子,上学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考上985重点大学,如今在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员,月入过万,有一个对她极好的男朋友,生活质量不低,在西安买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生活安稳而简单。
她的性格似乎多年来未曾变过,还是那般的温和,在陌生人面前几乎不说话,只有对熟悉的人会敞开心扉。
而如今的我何尝不是另一个她。
早晨在看《皮囊》这本书的时候,在书中看到关于我们曾经的样子,甚至看到了我曾经的样子,以及未来。
不得不说作者的这本书的名字深入人心,人除去皮囊,真实的样子到底是啥样子,人到底想要活成什么样子,人活着到底在追寻什么。我们努力表现的自己是否是真实的自己,到后来我们想要留下来的又是什么,什么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本书讲述了,关于病重的父亲,执着的母亲,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还有离开这个世界的朋友,每个故事,都仿佛在讲述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常常想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应该就是这种看过之后,有一种情绪无法释放,好像每一个文字都戳在自己的心上,各种情绪齐涌上来,难过,悲伤,遗憾,隐忍,想要爆发,或者诉说的情绪都被调动。
简单的文字把内心那些掩藏起来那世界的真相,给你剖析开来,放在你的面前,在血肉模糊的身躯里看到了本心。
这本书是我第三次读,每次读起来感受都有所不同,母亲对于父亲的爱,父亲的一生,人在贫穷中的状态,在生活最后时刻的真实模样,都被真实的现实出来,不得不让我去思考关于人生的本质,眼角的泪水随着文字一起迸发而出。
而这本书对于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是写自己大学的朋友厚朴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叫《厚朴》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男子,总想活得与众不同,用尽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组建乐队,追求自由,不停地讨论人生的意义。对于隐忍安稳的生活不屑一顾,到后来,失意,失恋,退学,回到家乡成为一个人民教师,三年后自杀身亡。
在讲述厚朴的同时,还有一个隐性主人公我,他是一个与厚朴完全不同的人,他努力学习,想要拿到奖学金,空闲时间去报社实习。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工作着,从某种程度上他是羡慕厚朴的,总是渴望厚朴能够成功,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主人公我他的骨子里藏着另一个厚朴,又或者说他渴望变成厚朴的样子去生活。
在书中他写道:“我也在隐隐约约期待着,有人可以用务虚的方式,活出我想象之外的人生。”
而他又比厚朴睿智,因为他是务实主义,他早早的明了厚朴是活在虚幻之中。这样的生活看似自由,却无法触摸。所以他选择踏实一步一步的前行,后来去了北京,在一家报社工作,时常想念厚朴,就在那一刻,他依然期待厚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另一种生活。
厚朴何尝不是过去的我,总是活在幻境里,总是想要脱离这个世界而存在。厚朴的自杀是必然的,到如今我依然会想起我曾经失意的那些日子。
整夜不睡觉,这个世界与想象的差别太大,总是对世界失望,对于所有的人都失望,找不到活下去的一样,失眠,焦虑,甚至自残,没有一个朋友,自己的所有想法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个笑话。
我能够体会到厚朴的绝望,那是一种对自己彻头彻尾的失望,所有的自由不过是一种幻想,这世界哪有什么真正的自由。
我们曾经都是厚朴,后来才会都活成了多多的样子,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只有这种安稳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继续活着,不会有失望,不会有那种幻境破灭之后的绝望。
我们都会长大,我们的思想会一点一点和这个世界变得吻合。
就如同书中描写的那段:“我什么时候变成务实而细腻的人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表面上我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事实上,我讲每一句话的时候,总会担心冒犯他人。我总在拼命的感知,人们希望听到什么,如何表达到位?说不出的恐惧,恐惧自己成为别人不喜欢的人。为什么需要别人喜欢呢?或许是求生的本能。”
读完这段话的时候,我心痛了好久,我曾经说过自己必然不会变成这样的人,年少的时候总是嘲笑这种总是去迎合他人的市侩。可是如今想来,自己不也成为这样的人。
有一次我妹妹问我,姐人怎么可以这么贱,我们学校的同学总是有人拼命的讨好导师,拼命的讨好学姐学长。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要做好自己,让自己足够优秀,不就行了吗?我恍惚在她的脸上看到了我的年少时候的样子。
我只能告诉她,你坚持本心,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而这一刻,我如同那本书的作者一样,多么希望妹妹永远可以保持这份天真。
到底怎么活着才是正确的,我依然不知道,如今的我再也没有往日的棱角,与人为善,好似全世界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与每个人关系融洽。说话的时候懂得看人脸色说话,了解了别人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就连脸上的情绪永远都是淡淡的微笑。没有了喜怒哀乐,世界安静祥和,可是却再也没有那种极致的快乐,即使满世界的朋友,可是却没有一个真正住在心里的人,离开喧闹的世界,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会觉得自由。
第一次写书评,大家多指教。感觉写成读后感了,我继续加油。
我是左手佛门,右手红尘的无戒。
网友评论
前半部写家人还算不错的话,后半部从写镇上人及儿时伙伴起,充满了作者的标榜和优越感。在他如何务实的人生规划里,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北京,只有他一个人在北京,众人景仰。
阿小、文展、厚朴这几个人物,在作者笔下无一不是失败、落魄甚至早逝的悲惨命运。而这几个人物,恰恰是不同时期作者本人的竞争对象,同一个村子里抢玩伴的阿小,一起争上游的天才文展,以及同一个宿舍里的同学厚朴。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情境里,每一个回合,主人公都取得了胜利。
主人公在北京落脚不说,还成了名记者,那么些卑微的小人物打电话给他,仿佛作者是那些配角人生的主角,关于配角们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倒是一点点都没有书写到。
《皮囊》一书的最末,作者在空白书页里写下一段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可以改编一下:每个作者只能写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作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小镇贫苦出生的文学青年,坐上头等舱,在伦敦逛大英博物馆,深刻又深情的书写至亲的生与死。而对于那些成长中的伙伴,我没有看到他的一丝悲悯之心。
当肤浅无知的小人物遇到深刻的写作者,他们的命运就成了几乎一无是处的反面教材。
我只看到作者作为一个幸存者的胜利心情,掩不住的喜悦,为自己的务实、目光长远而沾沾自喜,为自己感动着,拿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为自己垫脚做陪衬:我出身坎坷,可是我依然是被命运宠幸了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