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孩子放学回家告诉我们,她的语文测验得了100分。我向她表示祝贺。
孩子爸爸小声说:“要不给她买个小礼物作奖励吧?好让她保持学习热情。”
我说不要。我建议爸爸若想送孩子礼物,直接给就行,但不能拿考试成绩为理由。
因为若这样做会导致两个问题:
一、对孩子的进步施以物质奖励。这样长此以往,孩子的进步会建立在物质驱动上。
二、表现好才给孩子买礼物,这说明父母的爱建立在孩子的优秀表现上。
犹如充斥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则
上传中,请稍候...你拿甲来,我便给你乙;
你没有甲,便得不到乙,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呢?
先说第一条。
——孩子每当有好的表现便给予奖励,孩子当然很高兴。短时间内因为尝到了甜头还会继续努力。但对孩子的负面作用很大。
1、孩子为之努力的动力变了,起初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做,但当每次都会有礼物刺激时,孩子的关注点便在礼物上,为礼物而努力,使得行为由内在动力变成外在动力驱使,直接导致孩子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
2.靠外在因素诱惑或管辖而努力的孩子,很难有独立的学习品质和责任感。
3.随着奖励次数的增加,奖励的物品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并导致孩子其它坏习惯的产生。
所以,我不主张对孩子优秀表现后面跟进“胡萝卜”。
上传中,请稍候...那么,在家庭中另一个容易出现的第二条场景同样应该尽量避免。
——因为虽然在大人心里,觉得不论怎么样我都是爱孩子的,但我们的行为却让孩子觉得他只有努力做好,达成家长的期望之后才可能得到家长的爱。在这样的信息暗示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有以下趋向:
1.会不由自主的将一切所得都赋予条件化,不能真正的有安全感。
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他完全依赖家长,并且缺乏经验,没有意识到家长态度是暂时的,焦虑自己可能失去家长的爱。
2.这种恐惧会伴随孩子很久,哪怕长大成人,理性上能看清家长的爱,但始终会有恐惧的潜意识并作用在行为上。
3.经常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容易最终变得不喜欢自己,也不能真正的爱别人。容易会因害怕暴露愤怒而回避依附关系和亲密关系,也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不会真正关心他人。
所以,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应该让孩子感觉是出于关心,而不是某种交易。
上传中,请稍候...“等价交换”是社会法则,并不适用于家庭。
孩子长大后会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去扮演这种经济交易的角色,但在孩子小时候,在温暖的家庭应该规避这样的行为。
家庭的作用是给予孩子爱、包容和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才会不仅有“成功”,还有健康的心智和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