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帆齐微课简友广场中华文学
陪你晚睡夜读Ⅱ青榆山人:道德经(二十八)

陪你晚睡夜读Ⅱ青榆山人:道德经(二十八)

作者: 青榆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7-05 10:05 被阅读0次

〈原著〉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深知自己的刚强,反而要安守柔弱的德性,甘做天下的溪涧。甘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去,又会复归于婴孩般的纯真柔和的状态。深知洁白,却安守乌黑,成为天下的范式。成为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出差错。永恒的德不出差错,就会回复到宇宙的初始。深知尊荣,却安守卑辱,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永恒的德就充足。永恒德充足,就会恢复到纯真状态。混沌的原始状态演化成宇宙万物,圣人懂万物治理法则而成为领导者,所以完善的统治制度是一个体系,不能割裂。

〈赏析〉

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既柔和虚无,此二者合起来就是朴素自然。他还强调了道的理念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则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这一法则决定了人在修道时不可能一次完成,要进行永不停息的修炼,即便修得完满后,还必须继续保持道的不流散,确保它的完整性。因为一旦流散,就会再一次进入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之中。这一章是承上一章而来,上一章主要论述无为而不为的思想,人能做到自然无为,也就进入得道之境了。

在老子看来,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柔软是合于道的,而刚强是不合于道的。它要求人们要认识到,刚强是不合道之法则的,所以要坚守柔弱。人们常用温柔似水来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水性本柔,所以能承载天下万物,人们如果能达到如溪水般柔顺,也就符合了道的要求,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人状态,得道也是必然的了。

老子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靠别人的传播,也不是靠自己的经验积累,这在常人看来却是自己的明白之处,与老子的观点恰恰相反。老子认为,这些知识都没有体现道的本质和道的法则,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在常人看来,糊涂就是没有知识和经验,而在老子看来,这才符合道的真谛,无视道的真谛,无知无识是道的精神的真正体现。因而,老子主张得道之人应保持糊涂的状态,并将此作为人类的楷模。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忒”是差错的意思,无极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意思,这里是强调榜样的力量,得道之人要实施无言之教,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正体现了老子无为而不为的处世哲学,他强调,不能将人的思想引入企图,以让人对道的理解不出现差错。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贪慕荣华富贵是人的本性。人只有认识到了荣华富贵终归恢复为无,才能泰然处之,无所不容,无所不能容,才能达到道的境界,修得圆满。然而,修得圆满后也不是大功告成了,告成了还必须继续保持对道的理念的坚守,否则又会进入到从无到有的循环往复之中去。所以,保持对道之理念的坚守是十分必要的。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你晚睡夜读Ⅱ青榆山人:道德经(二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wm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