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洪水要早点治,水不治好,老百姓早晚会抱怨,自己这个帝当的也会很辛苦。
另外也要赶快把权力给分配好,那边还有二十来位没有分配好的干部呢。
第二天,舜举行了一个高规格的会议,除了召见四岳外,还把没有职位分配的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二十多个人一起召见来。
舜见大家都到齐了,开口说道:“伟大领袖尧帝已经升天了,我现在勉强坐了这个帝位,这都是各位对我的支持分不开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向我推荐有能力的人,帮助我一起光大尧帝的事业。俗话说,把饼做大了,大家都才有的饭吃,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都没有说话,把眼光都投向了四岳,因为只有这四个人有权利推荐别人。还有些人却不想和舜一起做烧饼,他们知道舜帝的干部考核指标很严格,要是工作搞不好,被流放到还没开化的野人部落去,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四岳半天没说话,他们见舜把一群没有官职的人给召到这里,肯定是有用意的,只是他们还不太肯定,舜帝这是想做做样子呢,还是真的要给这批人官职?
舜帝看着四岳说道:“我们先说洪水的事情,你们看如今这洪水还没有治好啊,我该让谁去治水呢,虽说这治水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可是总的有人去办啊。你们觉得谁可以堪此重任啊?”
四岳听着浑身一阵阵起鸡皮疙瘩:看来不管是谁,一说起洪水,就都开始唱小曲,尧帝是这样,你舜帝也是这样啊。
四岳他们现在听到治理洪水的事情就发怵,当年鲧就是自己推荐的,结果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最后自己的推荐人还被舜给整死了,现在又要推荐,这事可这是不好办啊。
四岳反问舜帝:“现在治水的人才实在是难找,不知道舜帝有没有什么人选?”
舜帝早就料到他们会这样,他瞥了一眼大禹对四岳说道:“你看看你们,我们现场就有一位治水专家,你们怎么不推荐呢?”
四岳顺着舜帝的目光,看到旁边站着的大禹,立刻就明白了。
舜帝暗示得如此露骨,他们要还是不明白,就对不起自己的2.0的智商了。
四岳异口同声说道:“当然是禹了,禹出身于治水世家,也只有他才能治得了洪水,治水选大禹,必须的!”
舜帝对着四岳点头赞道:“好,很好。”
他转头看着大禹语重心长地说道:“大禹,治水的光荣任务就交给你了,你可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期望啊。”
大禹打了一个哆嗦,他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道:“舜帝,我大禹无才无德,我爹都治不好洪水,我担心办不好你委托的重任啊。我看,您还是另选其他人吧。比如说稷、契与皋陶他们都比我强啊。”
“大禹,你要对自己有信心,我说你行,你一定行。”舜帝看大禹惊慌的样子,有些不耐烦地说道:“事情就这么定了,你快去准备一下,立刻启程治水去吧。”
看到大禹战战兢兢离开,舜帝觉得心头的石头落下来,这个大禹看起来是个老实胆小的人,自己原来的担心倒是多余的了。
舜帝又将其他人的职务一一做了任命,其中有些人都是后世开创不同朝代的人物,里面当然也少不了帝喾的两个神儿子。
说到这里,还记得帝喾的两个妃子生的那两个神儿子吗?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后妃简狄吃了鸟蛋生的儿子,名字叫“契”,长大后因为懂得教育问题,负责人民的教育,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部长。契的后代成汤灭了大禹儿子启建立的夏朝,建立了商朝。
正妃踩上巨人脚印后生的儿子,名叫“弃”的,有了正式名字叫“后稷”,被赐了“姬”姓。他因为对农耕非常擅长,于是负责当时的农业生产,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部长。“弃”(后稷)的后代周武王姬发攻灭商朝,建立了周朝。
还有一个叫做“益”(伯益)也被封了官,掌管了林业,做了林业部长。益的老爸其实也不是一般人,他是颛顼帝的一个孙女吃了鸟蛋生的人。“益”的后代建立了秦国,把“弃”的后代建立的周朝(东周)给灭了,后来秦国经历春秋战国时期,最后由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现在你大概看明白了吧,五帝从黄帝开始后,一直往后到秦朝,都是黄帝的子孙和后代,至于是真是假,恐怕就没有人知道了。
我们继续讲舜帝,舜帝分配好官职给众人后,他又给每个人定下来KPI的考核指标,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这在当时也算是比较正规化的管理了,大臣们因为分工明确,工作起来也非常认真,老百姓也从中受益,所以大家除了对洪水泛滥有所怨言外,对舜帝也非常爱戴。
咱们回来说一说大禹。
大禹年幼时就随着父亲治水,他对于父亲治水的方法一直不是很赞同。后来父亲死后,他知道是舜帝将父亲杀死的,在尧帝和舜帝面前,他对于父亲的死一直都表现的很淡然。这一点让尧帝对他比较喜欢,所以尧帝把大禹放在自己身边,让他和其他的人一起等候启用。
当然,尧帝也有私心,他觉得把鲧的后代大禹放在身边,是对舜的一种牵制。可是他又担心大禹会成为一个新的威胁,所以又一直不重用他。
大禹在等候尧帝启用的时候,内心非常苦闷,他不认为自己有出头之日,谁让他有一个名声不好的老爸呢?
可是他却得到了一笔财富,一批人生中的知己,那就是同样有才气却得不到重用的一批人才,也就是八元和八凯,加上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人。
大禹和这些人打的火热,他是个热心肠而且为人处世老道的人,口才也好,分析问题总是能够一针见血,让人听了心服口服。所以众人和他私交很好,他积累了极好的政治财富,因为这些人都是后来被舜重用的人。
舜帝掌权后,大禹更是被雪藏,因为舜帝不可能将和自己有杀父之仇的人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可是在洪水泛滥得越来越厉害后,他也只能放下对大禹的忌惮,任命大禹去治水。
舜帝在任用他们的大会上,舜帝点名派大禹去治理洪水时,大禹并没有信心治理好洪水,他心里明白,该来的终于来了,这是舜帝在找借口杀自己,就像当年杀死自己的父亲一样。
大禹想把这个任务推辞给其他人,可是舜没有答应,大禹无奈中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大禹回到家,和刚新婚不久的妻子洒泪而别,就踏上了治水的路程。
大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以为九死一生的治水之路,竟然把自己变成了后世所称颂定的劳模典范。
当时的大禹并知道这些,在和妻子洒泪而别后,他甚至悄悄写好了遗书。
可当他开始走进沼泽和大河泛滥的山川后,他又悄悄的的把遗书给烧了。
因为他发现了治水其实是一条活路,而且是一条让自己起死回生,咸鱼翻身的活路。
既然是治水,那么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干,如果挥挥手洪水就退去了,那他就是神仙了。在治水的时候,他需要人力物力,需要各种资源的调配。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他有了更大的权利,甚至变得伯夷、后稷等人都可以任他指挥。
在功劳上面,虽然是舜帝委任他治水的,可是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大禹他自己,治水只要成功,那么治水的功劳完全变成自己了。因为舜帝不可能和他在一起,所以每次治水成功后,他都变成部落中的救命恩人,这给他了笼络各个部落的绝佳机会。
最后,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活动,了解各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情况。他利用要了解水患的这个借口,让各个部落都来向他报告,无形中架空了舜帝的权力。
大禹对治水的认识除了从老爹那里了解之外,在考察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治水的见解,那就是我们后世都知道的,治水要以疏导为主。
大禹成为劳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刚开始治水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可是眼见洪水泛滥的地方,人民流离失所,百姓无处安身,而且还要躲避随着河水而来的各种毒蛇,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做的是一件为国为民的事情。所以在治水的过程中,他时刻抱着一颗拯救黎民百姓的心,不敢稍有松懈,走遍了各个地方,带领受洪水侵袭的人民一起抗击洪水,治理河道。
但是大禹也不是那种只知道工作、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相反,他对于政治的揣摩研究,更甚于舜,在治理洪水的时候,他就积极的和各个部落的人搞好关系。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全国各地都跑到了,每个部落首领都接触到了,而且所到之处,人们对他也是感恩戴德,他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和政治力量。
大禹现在相信了一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大禹在辛苦的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天天在泥泞中奔波,同时他也慢慢地、悄悄地侵食着舜帝手中的权力。
等舜帝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对劲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此时大禹治水已经成功,舜帝将大禹召回,本来是想将他权力收回,可是大家一开会,舜帝傻眼了。
因为没人听舜帝讲话了,大家都兴奋地拍着大禹的肩膀,又搂又抱,问长问短,把他给晾到一边了。
皋陶还算是对舜帝比较忠心,因为舜帝和他暗示过让他继承帝位的,舜帝让大家说一说治国的纲领,所以皋陶就第一个发言,讲了自己从舜帝那里学来的一套官话。
皋陶说了自己的治理的方针,就问禹的看法,大禹绘声绘色地讲了自己治理洪水的艰辛和业绩,大家都听得惊心动魄。
皋陶是个没有心机的人,边听边觉得羞愧,还没有等大禹讲完,就已经变成了大禹的粉丝了。
大禹说得有点得意忘形了,突然开始指导起来舜如何治理国家了,皋陶听了更是佩服得不得了,立刻自作主张地发布了一道命令,要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
夔作为宫廷乐师,立刻谱曲红歌一首,大家乱哄哄地唱了一通红歌,大禹尤其唱得洪亮,有人立刻高呼大禹真是上天派来的啊,不但能够制服导致洪水泛滥的恶龙,竟然能够精通音乐,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首领,他们一起要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众人都高呼同意,不知道谁突然喊了一句:“同意!同意!大禹就是我们下一任的老总,谁不同意就砸烂他的狗头!”
听的有人这样喊,大家突然都静了下来,就连大厅外毒蛇咝咝吐舌头的声音,每个人都能够听的、得见了。
众人都看着舜帝,有些人感到惴惴不安,更多人的眼睛里,却露出了嗜血的光芒。舜帝身边的守卫也都不怀好意地盯着舜帝。
最镇静的就是舜帝和大禹两个人,他们都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但是却都互相打量着对方。
突然,就听舜帝哈哈大笑起来,笑的众人都心里发毛,心中都暗想今天恐怕要有一场腥风血雨了。
岂料他笑完之后,舜帝满脸堆笑地指着大禹说道:“好,你就是我帝位的继承人了。”说着他又嘶哑的叫道:“谁不同意就砸烂他的狗头!”
众人都大笑起来,吓得门外的毒蛇一扭一扭地溜走了。大厅内的众武士,也把放在武器上的手放了下来。
就这样,大禹治水十三年,他终于将洪水疏通,导入大海。舜的权力逐渐被大禹所掌握,舜帝没有办法,将大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又过了十七年,大禹强请舜帝南巡。舜帝比尧帝聪明的一点,就是做事情已经想好了后路。他之前已经将弟弟象封到了南方靠近零陵的这个地方,所以最后他死在零陵,比之尧帝死于苍野之中,已经算是好很多了。
舜帝逝世后,有流言说,舜帝是因为大禹的请求而南巡死在零陵的。大禹已经料到会有这样的传闻,他熟读中国历史,早就想好了对策。
舜帝发明了老皇帝死了,儿子要守孝三年的办法,排挤了丹朱坐上了帝位,如今也要自食其果。
大禹用了舜帝同样的办法。他要求舜帝的儿子商均在舜帝死后,也要守孝三年。
舜帝的儿子商均服丧三年完毕,禹声称自己要把帝位让给商均,然后他就真的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早就见过这种套路,此时都已经变得有点条件反射了,他们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
禹这时就顺水推舟,继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这就是励志青年大禹的逆袭之路。
大禹的父亲鲧虽然有名,但是传到大禹的时候,他其实已经算是没落贵族里的屌丝了。可是大禹却成功逆袭继承地位,他想通过这个励志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你认为自己已经处于了人生的最低谷,未来没有一点希望了,但是只要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在失意的时候能够意志坚定的坚持下去,不断的找机会来提升自己,积累人脉,那么到最后,你所有人生的不如意,你所有的磨难,都会成为你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
好了,灌完大禹给我们精心熬制的上古鸡汤,我们继续说大禹儿子启的事情。
大禹在世时,他成功继位后,吸取了尧帝和舜帝儿子没有成功继承帝位的教训,开始努力培养儿子在诸侯中的地位。好在他的儿子比较争气,在诸侯之中也慢慢有了名气。
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禅让有点着魔,每个人都想趁这个机会来夺得帝位。大禹最先的时候,为了适应民心,就对外宣传自己将来要将帝位传给“益”(伯益)。
可等他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大禹就假装把这个事情给忘了。可是他忘了不代表别人也忘了,伯益就记得很清楚。所以等大禹死后,伯益就跳出来说该我继承帝位了,大禹的儿子启此时已经羽翼丰满,早就不把这位世伯“伯益”放在眼里了,现在看到伯益来抢自己的位置,那他能干吗?
启和伯益两个人一言不合就开打,还是年轻人占优势,启还有诸侯撑腰,伯益吃亏在没有像舜帝和大禹那样会拉拢人,所以这次战争以伯益战败被杀为结束。
伯益被杀后,他的后人带领族人万里迁移到了西北地区,这支部落就成为后来秦国人的祖先。
启在和伯益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废除了过去帝位禅让的传统,沿用老爸大禹的夏的称号,正式建立了夏朝,也开创了帝位世袭的传统。从此禅让制正式消亡。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代,从大禹儿子启建立的夏朝,正式开始了。
到今天为止,五帝已经讲完了。讲完后总归要复习一下,问题很简单: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都有哪五个人?
答案就是:黄帝、颛顼、喾、尧、舜。
五帝虽然讲完了,可是五帝的这些后代也都没闲着,所以下一章就接着讲讲五帝的这些后人们,他们所开创的夏、商、周朝代的那些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