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了,又到了各位幸运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
回想起若干年前,那时我也同样面临填报志愿,可是在小县城,还没有网络,也没有可靠的咨询对象,班主任只是师专毕业,能提供的参考极其有限,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一本写满数百个高校和专业的志愿填报指导书,厚厚一本书看得人眼花缭乱。那是高考后最为纠结的几天,虽然也隐约明白学校和专业的选择直接关系未来的发展,可是却茫然无助,无从下手。直到最后一天,不得不敲定几个学校和专业然后上报,满是忐忑不安,因为对学校没底,也不了解所报专业未来将如何发展。那时候就想,反正也不太懂,先考上了再说吧。
可是,到了大学,随着大二大三专业课程的学习,才觉得所学非自己真正兴趣所在。兴趣不浓,干劲也少了,自然学得也一般了,转专业也是无望的,就勉勉强强地毕业了。类似的情况在周围同学中还不在少数,大都成绩一般也无其他的突出能力,后来就随大流在专业相关的行业内就业了。
这是若干年前的情形。到如今,虽然大学名义上说提倡通识教育,广开就业门路,但对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来说,专业对未来职业或行业选择仍是起着决定作用。读了与志趣相投的专业,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读了非自己所长的专业,就可能碌碌无为,甚至成为一生的羁绊。
近日一则新闻算是对选对专业最好的注解。根据报道,湖北两个考生,一个曾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的精密仪器和技术专业,读了两年后退学,今年再次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另一个去年考入北大医学部药学专业,上学不到一个月退学,今年重新考入北京大学,准备就读数学或者信科专业。两个学霸双双回炉再考,原因只有一个:重新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专业。
无独有偶,几年前媒体也报道过一个北大学子周浩,就读北大生命科学专业两年后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数控技术,原因也是不喜欢所学专业。
这三位虽经历一番曲折,最终还是读了自己所喜欢的专业,算是很幸运了。还有更多的学生因各种原因就读了自己不怎么喜欢的专业,而且难以改变,只能默默地忍受。根据之前一项全国调查显示,目前大约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将另选专业。
选对专业十分重要
由此可见,填报志愿的时候,需高度重视选专业的选择。被录取到某个专业,就意味着你大学四年将围绕这个专业展开相关的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差别很大,例如读了机械的就要重点学机械制图,读了化学的就要做化学实验,读了数学的需学离散数学等专业数学课程。如果所学正是自己所感兴趣的,显然学得会更加有劲,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也更有信心再专业领域发力,形成良性循环。而所学专业非自己所长,甚至对专业反感或讨厌的话,学起来就会比较吃力,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还可能只是勉强过关。
专业除了直接关系你大学的学习外,在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从事的工作或行业,想跨行业就业难度比较大。例如,读了化学去从事机械行业,或从事电子行业,几乎很难,反之亦然。即使偶尔有跨界成功的,也需付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虽然很多大学也在实行转专业或读双学位等方式给学生另一种选择,但僧多粥少,机会只属于少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还未必愿意换专业。
选学校or选专业?
既然专业这么重要,可是很多考生填志愿的时候却常常面临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的两难选择。
这主要是针对那部分成绩相对一本或二本(或部分名校)录取线高得不多的学生。如果成绩只超出好学校录取线不多,难以录到喜欢的专业,确保学校优先的话, 专业就只能退而其次了,只能报那些相对低分或冷门的专业,或同意专业调剂。这时候,需要格外慎重,如果真被录到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很容易遭遇入学后就没兴趣的困境。上述例子中的周浩从小就喜欢动手,可高考时冲着北大的牌子,他被迫根据家长老师的意见报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而不是遵循自己的兴趣选择北航。生命科学偏理论和分析,对于喜欢动手和操作的他是另一种折磨。如果反过来他读了北航,或许他的人生又是另一番风景。
当然,不可否认,在目前我们比较注重出身的环境下,好的学校名气比较响,综合实力强,平台大,机会比较多,也是各位学生家长尤其看重的,所以985高校倍受青睐。但也应注意到,学校提供的平台是人成长的一个方面,而所学的专业可是占住了四年的大部分学习时间,甚至会伴随着你的一生,决定你今后是走向平庸还是卓越。说严重点,选择专业方面一棋不慎,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因此,在学校差距不是十分巨大的情况下(比如都是211的学校),建议优先选择适合的专业。如果在好学校读了不适合的专业,求学过程也比较痛苦,也难以作出很大的成绩,将来想转行或转专业都需付出更大的代价。反之,就算学校差一点或名气小一点,但专业适合,读得有劲,容易取得成绩,不管是就业还是将来朝更好的学校考研或保研都具有一定优势。去年,有一朋友的小孩就是如此,如果上一重点学校,分数刚过录取线不到10分,只能报化学类专业,但他不喜欢化学,后来就报了一所省属高校里最好的电子类专业基地班,还作为重点培养,现在感觉还不错。
如何选到喜欢的专业
1、要对科目的偏好或兴趣有个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要性就不赘述了。这个学生自己最清楚,家长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或任教老师进行了解。比如有些人就喜欢生物,有些喜欢化学,有些讨厌数学。这都可以作为专业选择的参考,比如讨厌数学,可能对抽象思维和理论分析类的兴趣不浓,那尽量回避数学类和理论性强的一些专业,可以考虑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当然还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相反如果你数学好的话,那像应用数学,软件工程(编程),经济学等许多专业都可以考虑。喜欢美术或对艺术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园林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反之,如果不喜欢的话,入了这些专业可能就掉入了苦海。喜欢动手的话,可以考虑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偏工程类的专业。
2、对个人的性格进行充分了解。除了自我意识外,也可通过旁人的视角观察。还可以通过网上各类题目进行性格测试作为参考,如MBTI、盖洛普优势识别系统、VAI性格优势调查表、五类人格特征模型等。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些人具有很好的耐心和热情,那可以选择学医等未来岗位具有服务性质的专业,性格外向、表达力强的可以考虑法学、管理、新闻传播等专业,性格偏内向的就尽量回避市场营销等社交较多的专业,可选择技术类或财务类专业。
3、对未来发展有个大致的方向。比如大学毕业后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还是出国深造?如果工作的话,应用性强的专业更好了。有打算考公务员的话,那是不是要考虑下那些专业招收的比较多,比如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等,而化学、机械类的就很少。如果是读研甚至读博的话,先也可以学一些基础性的专业,或偏理论的专业,将来考研的时候再可选定一些具体的方向进行专攻。出国的话,则要考虑那些专业出国申请难度比较小,比如理工科的要好过文史类的,特别是数理化基础学科较应用学科出国更容易。
4、广泛获取和参考相关信息。当前资讯发达,qq和微信等沟通渠道畅通,知乎、在行等社交类媒介论坛火爆,各学校主页信息丰富,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专业信息,详细了解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就业去向,辨别优缺点。也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直接在网上咨询,如通过知乎提问,或在某些高校论坛发帖,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直接获得该专业就读人员的亲身经验,最具参考价值了。此外,近些年读大学的总体人数持续上升,通过周围的亲戚朋友总可以找到一些近年上过大学的人,向他们咨询也能得到一些直接的经验,如能找到你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人就更棒了。实在身边没有就通过网络吧,好好利用网络,网络的力量是超乎你的想象的。
5、可以适当运用排除法。虽然学科门类多,但大类就只有十几种,如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等,先排除不喜欢的大类,然后再在剩下的大类里,根据以上兴趣偏好、性格等因素等从大的科目分支一一排除部分专业,剩下可供选择的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可能就会集中在部分专业了。
选择专业的注意事项
1、详细了解专业情况。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报考任何专业前,都需充分了解该专业的情况,比如专业是不是新设的,专业全国各高校的排行情况,专业对应学校的师资情况、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甚至学年数和收费,等等。切忌望文生义,例如把信息与计算科学当作计算机科学(其实属于数学数学学科,着重数学与信息交叉学习),把高分子材料当作高技术材料(部分属新材料领域,更多的是塑料橡胶纤维),把园林设计当做培养花草树木(其实更侧重园林景观规划)。一旦入错门就追悔莫及。也别被一些专业名称蒙蔽,其实是常规专业改名吸引招生而已,如数学专业改名为“应用数学——保险精算师方向”,而精算师是相当难考的,地理专业改为资源环境专业。还有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专业,貌似很时髦,实际上含金量低,非在校可以学会的,毕业被迫从事其他工作。另外仔细区分相似专业,如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前者是理科专业,偏理论研究,后者属工科专业,侧重环境污染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内容很大差别。类似的还有信息资源管理和电子信息工程等。
2、不要一味地奔着热门专业。热门专业只是当前人们的看法,有些可能还是炒作所至。比如曾经十分热门的生物工程专业和环境保护专业,号称21世纪朝阳专业,吸引了许多学生报考。可是实际上虽然前景广阔,但到目前仍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就业情况不甚理想。又如国际贸易,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该专业学生就业堪忧。还有像法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连续多年很热,各个高校都开设有,文理科都招,造成了供过于求的窘境,2014年被列为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之一,在上海甚至被列为预警专业限制招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当前的热门专业,几年以后很可能变得无人问津,现在的冷门专业,也可能若干年后变得炙手可热。一定不要一时蒙蔽双眼,盲目跟风做出错误选择。
注:据报道,在全国2400余所高等院校中,开设英语专业的就有960多所,仅北京就有近50所院校开设英语专业。本科开设法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余所,招收金融学专业的院校也有300多所。有数据披露,2014年全国有14万法学毕业生,但从事和法学相关岗位的只有2万人。
3、可以参考专业的排名。教育部每年组织了专业的评估并进行了排名,这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些学校由于位置或隶属关系,知名度不高,但专业是国内领先的,这些被埋没的好专业值得考虑,尤其未来想从事科研的同学更值得考虑。如东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名,暨南大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五;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一;江南大学的食品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等。
4、不要一味地挤去热门地方。北上广经济发达,高校众多,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但分数也相对较高。这时,不妨也把目光投向其他城市的高校,也许位置偏点,但可能有些是老牌名校,拥有一些名牌专业。如果上不了北上广的好学校好专业,不如去这些地方,一样读名校或名专业又何妨,竞争还没那么激励,更容易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如一本中的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位居二线城市的知名高;二本中的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都是。
5、不能选理想专业可先选相近的。如果一定要想读好的学校,但可能难以录到理想的专业,可以先选择相近的大类专业,以后有机会再通过转专业或考研的方式换专业。比如喜欢计算机的,可先学物理将来转计算机。但如果学了化学,转计算机就难了。不过要提前了解下该学校转专业或者读第二学位的要求和比例情况。如某校信息显示,某专业转入条件为:第一学年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在本专业前 15%,必修课程首次考核后无不及格情况等。进校后,如果真想转到其他专业的话,就提前做好准备,确保成绩前列。记得当年我们在校时,大三也有转专业或修读双学位的机会,但如果进大学后就疏于学习,总的成绩排名不靠前,就只能望洋兴叹追悔莫及了。
6、家长忌大包大揽。首先填报志愿家长一定要充分听取学生本人的意见,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分析各种因素,以及专业的优劣。万万不可以为了所谓的学校名声和虚荣,就只考虑学校而忽视对专业的慎重选择。尤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毕竟书是孩子读,未来的路是孩子去走。例如,有些家长看到医生吃香,就要孩子学医,看到老师地位高,就要孩子读师范,而对学农业生物之类的一味排斥。当然,的确也有部分学生对自己兴趣在那,想学什么都没有主见。家长应加强引导,帮助自己的孩子去认识自我,去分析甄别,而不只是说“XX专业还不错,你就读XX专业行了”。
7、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自身特性。例如医学类专业、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由于特殊性,色盲、色弱者不能报考,需提前考虑。
总之,选择专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分数的基础上,综合学生个人兴趣、个性、学科偏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学校取舍等各个因素做出的一种考量。当然,其中最基础的是分数,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兴趣和个性。成绩优势显著的,在专业的选择上自由度更大,最能达到学校和专业的“双收”,成绩优势不明显,则在选择合适的专业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或优先选好专业,但降低学校的档次),成绩在三本和二本线附近的,则确保专业优先。
正如周浩所言,“如果一辈子都要让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我的一生就毁了。”同样,回炉再读的邹英杰也说,“如果继续就读,养活自己没有问题,但是想在这一行有所发展,就很难了。我不愿意这么将就。”
选择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选择职业,选择未来。为了你自己或为了你的孩子,各位学生或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应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多一点主见,少一点盲从。读了喜欢的专业,学生受益良多,家长也是多添一份安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