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这个词组已经火了很久了,成甲甚至将刻意练习称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还对其并不了解,甚至是理解错误,今天就来详细说一下我认为刻意练习最难理解的地方吧。
《异类》这本书第提出了一个“一万小时定理”,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一万个小时。但是呢,仅仅知道练习“一万小时”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时间,而在于学习方法。
在谈学习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天才都是什么样子的。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稍微有点难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提到蒙娜丽莎,你能想到什么呢?对,那副著名油画的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你脑海里的心理表征。而天才可能就不同了,他不仅想到了那张画,甚至读到了作品折射出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
但是,好消息是,我们通过正确的学习,也可以从这个作品中读出来不同的东西。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更强的心理表征来思考问题。
掌握套路,成为习惯
如果一个人,打球的同时还要考虑打球的角度和速度,是不大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选手的(这也是老虎伍兹的可贵之处,他可以不受惯性随时停止挥杆)。多半优秀的球员进行投篮时,往往是凭直觉,感觉对了,直接就投篮成功。
这个直觉,往往就是深焊在肌肉里面的长期记忆
我们大脑短期处理的事物不超过四个,这是由基因决定的。长期记忆以神经网络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有高度的结构性。
所以为了使自己能精进到更高的领域,要将很多知识进行封装打包,经过反复的练习,将其焊在自己的记忆肌肉里面,比如下棋的定式,编程用的固定算法。
但是,行为的自动化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动化只会让人待在舒适区里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很刻苦努力,到最后依然很差的原因。
只在学习区学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悉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是“学习区”。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这就要求你:
所训练的领域是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
若没有呢?则要求你自己明确高效绩的目的,既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但是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这个区域合格了呢?我们的感觉往往是会骗人的,正如考试之前我们都以为自己会了,一旦考试完才知道自己哪里不行。
及时获得反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旁观者来指点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
找到这个领域中优秀的专家、高手,或者经典书籍很有必要,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些高手的心理表征做对比,来确定自己训练方式的正确性,并及时加以改正。慢一点没有关系,若是南辕北辙才是真的惨。
心理表征是什么?!请往上面翻!
保持专注,调动精力
走出舒适区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他让人处于心理安全的状态。很明显,人们会从中受益,如寻常的幸福感,低焦虑感、自在的状态,被缓解的压力等等。
一般来说,走出舒适区并不是真的有很大的必要。
但是若是你真的想再提升自己的技能的话,就要调动大量的精力来和舒适区抗争了。换句话说,若你在练习的时候感觉很舒服,那你这就不是刻意练习。
参考书籍:
《刻意练习》埃里克森
《万万没想到》万维钢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