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展开活动,逐步揭开“托物言志”的面纱,并将“竹文化”植根于学生心理,激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打开自己的文化视野。
1.开课播放有关竹的视频,学生交流对竹的认识,建立起对“竹”这个物象的初步认识,为下文读懂诗歌意思,体会诗人特点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抓住“咬定”“任尔”,进行有理有据的讨论,再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将所描写的事物和诗人品质有机联系,学生在梳理字词、理解感受中明确“托物言志”这一类诗词的写法。
3.在学生对诗人情感有了体会的情况下,拓展有关“竹”的资料,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竹”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生能够将所学得方法,去学习《石灰吟》,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内化于心,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中国诗歌的丰富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
思考: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学习语言文字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对托物言志诗中物象的描写很抽象,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抽丝剥茧般,引导学生在品读、鉴赏诗句中既感受到古诗的韵味,又能体会这种物象的特点。学生在交流诗人背景资料的基础让物象和诗人的品质很容易建立联系。
2.出示有关“竹”的古文言文的资料,学生理解较难。课堂中可调动学生搜集、整合、使用资料的能力,让资料真正成为学生所用,提升自己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