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朗月照人

作者: 蓝色阳光下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6:07 被阅读261次

    如朗月照人

    读《生活回到原点》之“诗家叶嘉莹”小记

    有记者问叶嘉莹先生:你听过的最好的人生建议是什么?

    她答道:要找到一个真正高远不被现实得失利害所拘限的人生理想。

    记者又问:你最希望地到这个世界或国家的一点改变是什么?

    答:大家都不因为贪欲做任何不当的事情。

    这就是叶嘉莹先生,没有高谈阔论的千业大业、悬壶济世,有的只是低调地谦逊地教诗词、写诗词,传播诗词。宋代人赞扬柳永词闻名遐迩,正所谓“有井水处即有柳永词。”,而当代说到诗词家,一定绕不过叶先生,是她如朗朗明月,照亮诗词鉴赏之路,把诗词的皎皎光辉引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逐渐形成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她的一辈子都在追求“不被现实得失利害所所拘限的人生理想”;都在践行“不因贪欲做任何不当的事情”的诺言。

        她的一生都在随着国家命运而千回百转:出生于军阀混战的1924年,1945年毕业于背京辅仁大学,正值太平洋战争的结束,日本战败投降。随后的内战开始,她也随着家人南下台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家、淡江大学。台湾的戒严维持到了1987年,长达38载,这期间,叶先生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1979年,大陆开始步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因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不管世事纷扰、洪流滚滚,她都一直偏安一隅,守住三尺讲台、方寸书案,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使得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在众多的头衔中,她独爱“教师”身份,教师意味着清欢,意味着淡泊,意味着平凡。

      “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应该做的事情。”读到这句话时,被震摄、惊愕。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使她面对不公和苦难时尽力承担,极其坚韧?思索良久,还是要回到诗词。又想起了以前读过她的一篇文章,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苦难;但苦难之中,人还是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

    杜甫出生于盛唐,少年两次落第,郁郁不得志,人到中年,国家由盛到蓑,步步溃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当时社会最现实的写照。他的后半生,可谓江河日下,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怎一个“惨”字了得。这期间杜甫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读这首诗,能感受到一个男人,面对嗷嗷待哺的娇儿幼子时心里的那份酸楚无奈。虽说生活清贫,穷困潦倒却不忘民间疾苦。他开始落笔于自己在颠沛流离中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创造出一些列反应当时社会现状的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吏”与“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集中反应了他亲眼所见底层人民在乱世漂离和酷吏压迫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杜甫既同情又无奈,他只能用他的笔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下这些惨无人道的场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些字句,古朴平淡读来却如锥子锥心,落笔为刀,刻画着那个艰难的世道,为底层民众奔走疾呼,保诗一介文人对社会对人民最起码的良知。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一生不平则鸣,多次平息叛乱,那首著名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雨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说服叛军之后写给朋友张籍,表达自己的悦之情。但他又屡遭贬谪。元和十四年,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唐宪宗上疏直谏《论佛骨表》:“一节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绝不怨悔。”流露出身为臣子情真意切,皇帝读后震怒,被贬潮州刺史。他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他是这么想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到了潮州后,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来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足以说明他的那片赤诚之心。今年的六月一日,我和同事参观了韩文公祠,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珍贵资料时感慨不已:文人读书绝不仅仅是“修身、齐家”的独善期身,一定是对“治国、平天下”普世价值的推崇。

    苏轼,他从眉山走来,手握黄卷,衣袂翩翩,那是一介风流倜傥的书生;再汴京城里,朝堂之上,完成了从书生到政治家的蜕变。从此,他的人生命运就在政治漩涡里沉浮、挣扎。在权力的中心,他可豪迈、可冷峻、可旷达。在流放、贬谪的岁月里,他可深情、可喜气、可淡定,从汴京到杭州到黄州再到惠州再到儋州。 “左牵黄,右擎苍”“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温情脉脉地注视着人间,把自己的崇高的政治理想置换成造福百姓的眷注目光。在杭州任太守,他是工程师,带领群众治理西湖,修筑湖堤,造福一方。“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黄州团练副史,失去人身自由,生活贫困,但他依然“拣尽寒枝不肯栖。”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对命运的自嘲,也是处世的豪迈旷达。在惠州,他又是老师,开坛讲学,弘扬文教,点化万民。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将痛苦化成无形、细小的快乐,一日王朝云弹琴,东坡即兴填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琴瑟和鸣,好不快乐。

    宦海沉浮,苏轼在残酷的党争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完成了文学成就的登峰造极。他是诗人、是豪放派的词人、是新派的书画家、是散文家。他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风格独特;书法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画学文同,丰神秀韵。留给后世3000多首诗词,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

    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日子,经历三次大祸灾。少年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提早明白生了生死离别之意。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自己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几年后,丈夫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大变,动辄暴怒。为了读书的女儿,为了维持家庭,她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只有在梦舔舐伤口。是诗词佐证了她如何度过艰辛岁月,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把自己的精神情感完全杀死,不再为它烦恼。因为“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真是身不由己。把你漂到哪里,就落到哪里,都不是你的选择。”

    从55岁第一次回国教课至今已有39年,如今的叶先生已经94岁高龄,只要讲到诗词,她总是神采飞扬,连连打手势,毫无衰老、疲倦之态,每次讲座,都是站着讲两三个小时,之所以站着讲,用她的话说是“对诗词的一种尊重。”她始终相信古诗词文化能“珠圆月满”,因此,她为自己写了一首词《浣溪沙》:“莲心有心应不死,人生易梦偏痴。千春犹待华发滋。”一生与诗词呼吸相通、缱绻痴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樊晴雪:博学多才
        蓝色阳光下:@樊晴雪 只佩服你的七步之才:+1:
      • 春华园:如果有点题之句:如朗月照人。的一点铺陈阐述是否更能聚焦你想要表达主旨了。:relieved:
        蓝色阳光下:@春华园 有一句没说透彻,我再修改,谢谢您的建议。:+1:
      • 春华园:文人读书绝不仅仅是“修身、齐家”的独善其身,一定是对“治国、平天下”普世价值的推崇。:+1::+1::+1:
      • 春华园:苏轼温情脉脉地注视着人间,把自己的崇高的政治理想置换成造福百姓的眷注目光。:+1:金句
      • 夕雅y:💙💙

      本文标题:如朗月照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qd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