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最初为人所用户,是靠咀嚼鲜叶,之后,将茶叶加入了食物中烹煮,想水煮菜一样。而制茶工艺的萌芽,始于三国魏国时期,那时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茶树鲜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初步加工的茶饼有很浓的青草味。后期逐渐经过实践,产生蒸青制茶的方法。
唐代至宋朝,成立了贡茶院,即为官方茶厂,官员们研究制茶技术,让制茶工艺又产生了新的历史高峰。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随着制茶工艺的快速发展,至北宋年间,团茶成品现世,曰:龙凤团茶。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纵观制茶史上,这几次重要的时刻,我们也看到制茶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更迭不断。古人的智慧传承至今日,也经过现代人的改良与加工。
其实在云南茶区,近些年的云南茶叶生产工艺创新非常快速,而且云南茶叶品味也得到了多样化。
制茶工艺在云南茶区是丰富多样的,每个茶企、茶厂,都有自己独特的制茶工艺,且针对工艺技术,多为“金屋藏娇”,鲜为外人道矣。即便市场上出现的茶类书籍,针对制茶工艺具体的步骤,却也多为简要概述。
所以,常常靠茶农自己的个人的经验去制茶,也是造就了普洱茶市场的茶品良莠不齐、品质不一的现状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制作工艺是最好的,但就目前来说,云南茶行业的制茶工艺很复杂且没有相应的记录,也没有系统科学的行业标准,这对于云南茶行业来说是一种损失,除有一些有实力的茶企,能自己去申请制茶专利,申请制茶生产标准。
2018年,新的制茶工艺还在不断出现,但能否被相关人士收集记录分享给茶区制茶人,这或许比天天吹捧哪些大师品了哪款茶更有意义些。
比如说:初制工艺中的看叶制茶、压制前的发汗去青、制前发酵、小堆发酵、晒红的工艺、云南白茶的晒制工艺、茶化石工艺……
完善、制定统一的制茶工艺标准,来作为行业内的参考,细分茶的品种、区位、山头,让更多茶人有据可依,制出高品质的茶品,这或许就是未来茶行业发展真正成熟、稳定的标志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