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梦想如果还没有熄灭,就让它永远燃烧吧!
这是一个平实、朴素却蕴含着力量的故事。没有悬疑、没有激情、甚至连点其它令肾上腺素激升的噱头都没有。对于看惯了那些重口味悬疑、枪杀、推理之类小说的读者而言,看这一部会真觉得味道太淡。对于看惯了日本知名作家石田衣良推理小说的读者而言,会怀疑这么平铺直叙的小说是不是他所写。然而,这是一锅煲了很久的清粥配小菜。我以为,重口味的火锅味道再好,连吃上几天就会上火。清粥小菜味道虽淡,却可以天天吃,越吃越养胃。
从昨晚开始读完第一遍之后的24小时内,忍不住读了3遍,每一遍都流泪。上一次这么短时间内会重复看一本书,还是大学时熬通宵看的《月亮与六便士》。那一夜,月光皎洁,夜晚很静,而我却被热血沸腾的燥热搅得久久无法入睡。
最喜欢的,是在耕平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后重拾希望的那一段。厄运起于被告知新书的初版被减了1000本,这给本来写作收入就不高的耕平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接着在读完年轻作家矶贝以耕平的生活为原型的新小说后,耕平对这位作家的写作才华、审美品味、书籍销量等各方面都深感自愧不如。比起自己的平淡,他对矶贝能把小说写得如此之精彩,嫉妒得心绪不宁、愁绪重重,导致10年来第一次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深深的疑虑,无法安心工作。更糟糕的是,紧接着一家合作的出版社告知,与其新合作的书,没有办法安排责编。这将意味着又一个10年前开始合作的出版商放弃不红不紫的自己,无奈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得原本就已被生活碾压得喘不过气,又对实现梦想已深感无望的耕田,变得无法平静。
他被对自己失望以及对矶贝妒忌两种情绪深深折磨着,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写作,甚至还影响了日常生活。这些反常的举动和表现,就和妻子离世前一模一样。这一切让看在眼里的儿子小驰担心不已。
小驰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暗恋耕平的椿小姐,并请她帮忙。于是,在椿小姐的热心安排下,父子俩在郊游的的花田边开始真诚地对话。耕平终于把对自己写作天分的怀疑和担心向儿子和盘托出,包括被嫉妒的折磨。这一刻的耕平,把当爸爸端着的架子全都放下,把脆弱的自己真实地在儿子面前袒露无疑。
小驰在经历了几年前妈妈离去的痛苦,又经历多日来对爸爸可能会离去的担心后,终于忍不住责怪爸爸的狭隘。 但小驰又那么爱他的老爸,甚至激动地提出哪怕爸爸不写小说了,自己也可以出去工作的建议。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小驰最后终于爆发,歇斯底里地把一个十岁孩子的恐惧喊了出来:“老妈死了,要是老爸也不在了,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那谁来保护我呢?我一个人也活不下去啊......"说完,便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
耕平被小驰爆发出来的能量震醒了,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情绪对小驰的影响。他强忍着泪水没有哭,抱着小驰,感受着小驰的力量,却一下就想通了:“有时间去嫉妒自己的同行,去哀叹自己的悲惨,还不如拿起手中的笔多写一句一行。一个没有才华没有灵感的人有资格轻言放弃么?” 小小的小驰对爸爸的爱,给了耕平坚持下去的力量。看着花田边的不起眼的蒲公英,耕平找回了对自己的信念。蒲公英即使无人欣赏,也可以骄傲地绽放。
《孤独小说家》:一本给写作者力量的书就在这最低谷的耕平,重拾了对写作的信心,怀着对蒲公英之美的向往,从不修改校稿的他,开始以一种沉静如水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稿件修改中。有趣的是,当把一切杂念抛掉,包括是否大卖,是否能写出“奇迹作品”等一切想法,包括养家的压力等全都抛到脑后时,他很专心地对原稿做了很大的改动。他“读着读着又改,改了之后又读,不知反反复复了多少遍,以至于他自己都无法判断这部长篇是写得好呢,还是不那么好。他只知道有些地方让他心满意足,有些地方却让他泪流满面”。
因失望过太多次,这一次,耕平对新书大卖并没抱有奢望。但命运就是那么出人意料。在耕平最不抱希望的时候,却迎来了写作以来的第一次签名会,被冠以“畅销作家”的名号,甚至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直本奖(日本通俗文学的至高奖项)第一次入围的提名。
直本奖获提名的这一大段,作者把耕平期待获奖又不敢抱有奢望,惴惴不安地等待,在得知未能获奖后又陷入失望的心情,描写得非常细腻而真实。这一大篇还顺便给我们普及了日本出版界的很多“秘密”,非常有意思。
遗憾的是,好运并没有第一次就降临到耕平头上。而幸运的是,这次提名为耕平赢得了很多的评论家和市场的赞誉。也为耕平的第二次被提名并最终获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是一个关于10年默默耕耘、坚持梦想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与对亡妻的执念达成和解以及放下的故事。这还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和儿子共同成长的故事。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带我们走进了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作家世界。
你会发现,原来小说家也跟普通人一样,需要一天一天、一步一步地,去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位,才有机会成功。小说家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除了需要每天面对柴米油盐之外,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有很多的脆弱、孤独、和无助的时候。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使命,是用文字给我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不同的人生体验和世界,一次又一次带我们脱离现实,让心灵得以喘息或获得寄托。作家的使命,正在于对书的信念。正如在耕本在获奖感言中所言:
“ 我想在场的各位,应该都有被书籍拯救过的经历。在生活苦不堪言的时候,在人生失去方向的时候,在厌恶一切的时候,无意中拿起一本书,它能推你一把,让你迈出新的一步,让你产生重新面对社会的勇气,连一本滑稽可笑的书里,也有拯救生命的力量。”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我想,如果自己最近没有重新捡起写作的习惯,看到《孤独小说家》这个书名,可能不会有点开阅读的欲望。可自从决定要重新写作的那天起,自从要出书、要当作家的美好愿望开始萌芽起,自从每天坚持写一些字起,就觉得世界开始变得有点不一样了。当看到题目中的孤独+小说家,就觉得非看不可。也不知是“孤独”,还是“小说家”打动了我。跟每一本书的缘分都是冥冥中注定的。
写作永远都只能靠自己去完成。不管别人如何鼓励和支持,每一篇文章,还是得靠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输入。“创作是快乐的事,可校稿这类旁枝末节的事,却让人头疼无比”。 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写了又改,有时写了会删掉,有时写了停,停了再写。更多的时候,就是默默地、默默的码字。
写作者也是敏感而脆弱的。常看看自己写的,再看看心目中的大师们的作品,那种有些遥不可及的距离会让人沮丧。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写作本身。正如《成为作家》一书所提,“生气、嫉妒和沮丧是你灵感之源的毒药。” 而当看到很多人阅读,读者反馈很积极,有编辑给予赞扬时,很开心的同时又对这些肯定感到诚惶诚恐,“不知道是该欢喜还是悲哀”。我只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直写一直写,“喜也好悲也好,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坚持写下去,是写作者唯一的选择。
《孤独小说家》:一本给写作者力量的书梦想在付诸现实的那一刻,就变得神圣了。
简书用了3周多,都是以写为主。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真正关注简书上的其他作者。偶尔会看看关于写作的分享,偶尔会看一下签约作者徐沪生的更新。对他的关注,也仅源于无意中看到他的一篇文章,从中感受到了真诚。他有自知之明,他说“我知道自己写得不够好,但我可以保证每一次新书都比前一本更好”。写作,很少有人能一蹴而就。一炮而红的背后,往往是默默耕耘了很多年的积累。如《无声告白》的作者伍绮诗第一本书就大卖,背后其实是6年的准备和积累。
还记得他在一篇文章说到关于被人赏识的故事。当同是签约作者的杨小米说要帮他推荐书时,他的反应是“我不相信。因为我们圈子里大多是两个层次相近的人相互推荐,她的粉丝数足足是我十倍之多”,我当时不以为然,还傻傻地在评论区留言“只是不明白你所说的圈子是什么样的圈子,你们的层次为何用粉丝量来衡量?” 他没有再回复。
但经历过最近这10天,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这个所谓的圈子是个什么样的圈子。现在回想自己的留言,真心觉得自己不够白不很甜但真有点傻。再回想起自己对读者莫名的评论和争执还有过不爽,觉得自己是真傻。最傻的是,原本的计划是等到猴年马月能积累够人气后,再去咨询关于出书的问题。然而,不知道某天是给自己打了哪一号特效鸡血,居然就头脑发热地跑去咨询关于出书的事情。我承认,在看到回复时,我眼里噙满了泪水。因为我看到:“你写的这些内容,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很多同类型的文章了.....翻来覆去就是哪(那)一些,谁喜欢写谁就写......”。
我当然理解作为出版方,在收到无数个咨询后的感受,也能明白在点阅了无数平庸文章后的反应。所以我随后欣然接受了他们真诚的解释。
我想,我的泪水不是因为玻璃心,虽然自知感情丰富。我的泪水恰恰是因为写作这件事在心中占有那么沉甸甸的份量,是存在心底深处那么敏感而柔软的一块,轻轻一触,就化了。我不得不说,看到回复那一刻的感受,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好不容易在森林小径上找到一个宝贝,然后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给一个很重视的人看,而那人却不屑地瞄了一眼,说:“这不就是朵小野花吗?”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能累积够所需的人气,也不知道何时可以出书,我只知道,此刻有那时间去关注有几个人在阅读,有几家转载了文章,还不如多写一句一行。
在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田里,谁会注意到默默无闻的蒲公英?
“一个没有才华没有灵感的人有资格轻言放弃么?”
“可即便如此,它们还是努力地骄傲地开放着,它的美,其他任何花都不可企及。”
这,就是《孤独小说家》带给我的力量。分享出来,也希望能给同样在默默耕耘的你,带去些许力量。或许我们都跟蒲公英一样平凡,但蒲公英也有它独一无二的美。我们只有一直努力,才能持续绽放。我们只有默默积蓄力量,静待风起时,才能随风飞翔。
《孤独小说家》
(日)石田衣良 著/ 杨恋 译, 2016
如果你想看看我的小说散文集。目前仅支持微信支付。
网友评论
坚持初心,必有所成。做自己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