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浪淘沙文学,诗歌,共享。文学
【绚兮读古诗之一】于平淡自然中见神味 ——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绚兮读古诗之一】于平淡自然中见神味 ——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作者: 素以为绚兮2013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12:07 被阅读136次
    【绚兮读古诗之一】于平淡自然中见神味 ——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原诗】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意译】

    我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质,本性自然,喜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因为失误掉落到了尘世的罗网中,这一呆就是三十年。我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思念着我昔日的山野生活,就像水塘中的鱼儿一样想念我曾经呆过的深渊。

    我终于决定守着我的愚拙的思想,回到我日夜思念着的田园。我在南边的荒野里拿起锄头来开荒,在我的八九间草屋周围方圆有十多亩地,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屋的后檐,桃树和李树罗列在我的堂屋前。

    站在我的院子里,远远地我可以模模糊糊地看到远处的村子,袅袅的炊烟飘散在村子的上空。晚上,我还能依稀听见深巷中的狗吠,早晨公鸡们早早地就在桑树之巅打鸣。

    待在自己家中没有尘俗杂事的烦恼,我的生活真是清闲呀。长久地待在那就如牢笼般的官场中,我身心俱疲,如今我终于回到了我热爱着的田园,身心终于可以得到彻底地放松了。

    【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写于诗人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县县令,只在这个官职上呆了八十一天后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过起田园生活。与这首诗写于同一时期的他的散文《归去来兮辞》,一诗一文,都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弃,把官场比作牢笼,要让自己彻底地从官场走到田园生活中去。同样表达了陶渊明对自己能回到田园生活的无比欣喜。

    《归园田居其一》语言风格平淡自然,然在这平淡自然的语言里却蕴含了诗人并不平淡的内心世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歌的开头六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自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生活的气质,我的本性就热爱自由自在的山林生活。这里诗人直接表明自己与世俗的官场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天性只喜欢大自然。俗韵和丘山,形成对比,一无,一爱,爱憎分明。这里用丘山来指代大自然。

    既然我爱的是丘山,是大自然,那我就应该待在大自然中呀,可是偏偏我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写尽了诗人的懊悔之情,“尘网”,尘俗罗网,尘,是浮尘,灰尘,尘芥,尘沙,均有贬义,喻庸俗肮脏。把尘俗官场比作一张天罗地网,一旦陷入其中,就很难摆脱。诗人就这样陷入这尘俗的罗网,一待就是十三年(三十年系诗人笔误,其实是十三年)。让一个本没有“适俗韵”,爱自然的诗人,违背自己的天性,在尘网中待了十三年,这对诗人会是怎样的心灵煎熬呀。

    诗人就像那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日夜思念着他的山林,就像那被抓到了小池子中的鱼儿一样日夜思念着他昔日待过的深水潭。其实,诗人从28岁开始出来做官,陆陆续续,出来做了五次官,每一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到写这首诗的时候是41岁,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来做官是因为家庭贫困,中间的三次做官是他也想实现人生理想,毕竟陶渊明出生于一个仕宦之家,曾祖父陶侃在东晋时候被封作“长沙郡公”,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县令,外祖父孟嘉在桓温做过参军,这样的家世,让陶渊明也产生过大济苍生的志向,但陶渊明一出来做官就觉得格格不入,觉得自己如同羁鸟、池鱼,身心都受到了束缚。既然官场生活,让他的本性受到了扭曲,心灵也仿佛在油锅里煎熬,那就干脆彻底地与官场决裂吧,回到我夜夜思念的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曾经给他的儿子留下一封信,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他说我这个人性情刚直,就是不会敷衍,不会做虚伪的事;我的才能很笨拙。既然如此我就守着我的愚拙,回到我的田园生活中去吧。诗歌接下来的十二句就在描绘自己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因为长时间没有回来,我的田园都荒废了,我要亲自到那南边的山林去开荒种地。实际种地的情形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有更具体的描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我带着锄头去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我身披月光扛着锄头回家。狭窄的山间小路草木丛生,夜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我的衣襟被打湿了真的不值得可惜,只要我的回归田园的愿望没有违背我就很开心了。

    一个出生于仕宦之家的诗人,要亲自扛着锄头去开荒种地,这在那个士族社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会招来社会上多少人的非议呀,即使不怕社会的舆论,亲戚朋友的处境也应该考虑呀!但诗人不怕,为了自己的天性,他勇敢地放下他的出身,放下他贵族的身份,参与到最低贱的劳动中去,这在那个时代已经很伟大了。

    他还要把自己参与劳动的情形写入他的诗歌中去。“开荒”是多么日常化的语言呀,诗人去开荒,要经受多少身体上的劳累,但这是他的主动选择,“但使愿无违”只要不做违心的事情,即使身体上受些折磨都是值得的。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中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虽然是急迫的事情,但违背自己的意志更会使身心受到痛苦。在看似最俗的“开荒”二字背后饱含了诗人多少百转千回的心灵挣扎呀!他没有用任何修辞把“开荒”二字美化,也没有形容自己怀着什么样的高雅的心态。他就是彻底放下了心灵上的所有的负累,心甘情愿,用自己笨拙的双手,毅然扛起了锄头,走向了田间地头。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简直是在记流水账,“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统计数字,罗列房前屋后的所种的树木。还有后面的鸡鸣狗叫也写进了诗歌,这不是很煞风景吗?但我们透过诗人平淡的语言,看到的是一个自在,安然地享受着他的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那草屋,那榆树、柳树,那桃树、李树,那鸡鸣、狗叫,一切在诗人看来是多么的亲切呀,它们不会让他感到任何的压力,诗人在这里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呀!如放归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如回到深潭的悠游着的鱼儿。“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诗人站在自己的院子里,眺望远方。朦朦胧胧的是远方的村子,袅袅上升的是村里上空轻柔的炊烟。多么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呀!

    诗人摆脱了人世尘俗的负累(这负累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专注地、从容地、了无牵挂地欣赏着自己生活周围的景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让他舒展了自己的心灵,村落人家又让他找到了自己在尘世的归宿。所以他还要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正是由于在田园生活中没有任何俗世杂事的困扰着诗人,他才觉得自己的家也成了“虚室”,放空了的心灵,当然是一派悠闲自得。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的身体,我的心灵,长久地被关在笼子里,现在我终于从那束缚我的笼子里出来了,回到了我天性喜爱的大自然中,恢复了我的本性,我是多么欣喜呀!

    身体的牢笼容易打破,心灵的牢笼要打破才真正需要勇气。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超越了那个他不喜欢的、功利的、世俗的自己,真正地让自己回归了本性。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到南朝,这段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的时代,处于这样混乱的时代中,他却在努力追寻内心之中的一份安宁,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果然做到了。

    叶嘉莹评价陶渊明说:“在中国诗人里边,内心之中最有持守的、最能够掌握自己的诗人就是陶渊明”我深以为然,正是陶渊明给了后来的历代诗人以精神上感动,包括大文豪苏轼、辛弃疾都在他的诗里汲取到了精神的力量。辛弃疾在他的《水龙吟》中写道“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我想不但是历代诗人、词人,在渊明那里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就是今天,我们读陶渊明的诗,依然能感悟到他的“凛然生气”。

    【参考书目】
    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华书局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2/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绚兮读古诗之一】于平淡自然中见神味 ——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nm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