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云南旅行听到了两个特别的字——马帮。乍一听这两个字,感觉非常神秘,马帮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我来云南以前从没有听说过,跟旅行社签订的旅行合同中也没有相关介绍。我因为好奇时时留意,随着行程一天天推进,慢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马帮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特有的一种运输工具,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工具。
茶马古道,实为古代茶马互市,主要是以茶换马的古代商道。马帮承担着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的命脉。这种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己有文献可考,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云南马帮的产生源于思普盛产的普洱茶。思普是有名的烟瘴之乡,且地势险要,山中多猛兽毒虫,沿途还有土匪的骚扰。诸多因素制约思普的普洱茶一直待沽山中。云南马帮的介入,将大量的普洱茶外运,运往内地和东南亚各国。相辅相成,在普洱茶源源不断地运销贸易中,云南马帮自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马帮不仅运销茶叶,还带来了生产生活用品。譬如说,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盐,还有粮食、酥油和肉类等生活物资和各种生产工具。不同的运载物品有不同的驮篓。在马帮文化博物馆,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驮篓,有盛油的、有盛盐的、有盛米的等等。让我倍感震惊的是,还有运输枪支弹药的。

有历史记载,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许多赶马人积极投鞭从戎,保家卫国。因为他们训练有素,且熟悉路况,在日寇占领东南亚,炸毁公路时,许多战争物资就是通过茶马古道运往内地战场,他们为抗战大后方的物资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组成长长的运载队伍,他们抛家别子,风餐露宿,穿越重峦叠嶂,迈过崇山峻岭,踏过高山深谷,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径,躲过猛兽毒蛇、毒草毒水和土匪强盗,小心翼翼护送着生产生活物资和抗战物资。他们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互敬互爱,不是手足胜过手足。马脖上铃儿响叮当,芒锣声声传信息,盏盏马灯照亮前行的路。


走马帮路途遥远,跋山涉水非常艰险。如盐帮,从思茅经过大理、丽江、迪庆到盐井需要40天左右,再从盐井出发到拉萨需要65天,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可以说,赶马帮相当于拎着脑袋找饭吃,是死是活,是赚是赔,全靠运气和能力。
他们每一次踏上征程,都是一次生死之旅。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沿途壮丽的景色,造就了马帮人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勤勉宽容守信精神和强烈的爱国心。他们是响当当的男子汉,是英勇无畏的英雄。
在大理观看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编导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中,我看到了真正骑在马背上的马帮。他们全都是当地的农民,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汲天地之灵气,尽情渲染着马帮人的纯朴、勇敢、豪迈与直爽,使生命的真实与震撼紧紧贴近每一个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走在马队最后的那位阿黑哥,他做了几分钟声情并茂的表演后一扭头,发现他的马儿已走远,他便凌空一跃,像飞起来一样,不偏不倚正好骑在马背上。看得我们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经久不衰的热烈掌声。看得出,他那矫健的步伐,娴熟的动作绝非一日之功。他们粗犷豪迈的歌声久久回荡。
新华社曾报道:2005年5月1日,一支由4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马帮,驮着约4吨普洱茶从云南启程,历时5个半月远涉4000余公里,于10月10日抵达北京,再现了166年前云南马帮进京献茶的历史。在5个半月的旅途中,马帮宣传普洱茶文化及云南民族文化,并在途经的昆明、成都、西安、太原、北京等地为“希望工程”举行普洱茶义卖活动。
随着茶马古道贸易的败落,马帮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我们不会忘记马帮这个响亮的名字,我们相信云南人朴素的马帮精神会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