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ea2d5ea9ec4e3a1a.jpeg)
“雨声林外尽,秋色望中添。落日挂疏柳,远江横暮檐。”这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描写望海楼的一首诗。
望海楼是江苏泰州的著名景点,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
望海楼以其历史悠久、建筑雄伟、海洋民俗文化气息浓郁,跻身国内名楼之列,被誉为“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
望海楼巍然飞峙泰州凤城河之滨,登临楼顶,可将洞头海天一色的美景尽收眼底。
它上接重霄,下临宝地,飞甍浮光,崇阶砌玉,其势可与黄鹤楼、滕王阁媲美,允称江淮第一楼。
据镇江县志记载:望海楼“在府治后,宋蔡襄题曰望海。后改为连沧观,米芾有诗”。
时过境迁,蔡襄的题字早已不存,但米芾在望海楼写的诗却流传了下来。
认识米芾,是源于书法,因为每天临帖习字,在临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接触到大书法家米芾的作品。
米芾的字笔笔都是锋芒,很难临摹,“行”可勉强习来一二,但若想学其”神”,总会画虎类犬,失了韵味。
所以,纵然喜欢,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
米芾字集百家之长,也跳出了百家限制,他想要怎样挥洒便任性为之:险绝、利落、爽逸、奇特……他的字也是他的人。
作为宋朝以字闻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米芾还有另一个称号。因他的个性着实怪异,举止又极其癫狂,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米颠。
说起“米颠”,他的逸闻趣事着实不少,每每读来,都让人忍俊不禁。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b10c5d383693df01.jpeg)
作为宋朝子民,他却从不着宋朝的衣帽,而是穿一身不知从何处淘来的唐朝服装,堂而皇之,招摇过市,用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彰显着自己与世不同的魅力。
面对层层叠叠围观的人群,他反而兴致更浓,趾高气扬,神气十足,仿佛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他生来便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凡是他喜欢的必所得,说他“不择手段”也好,“巧取豪夺”也罢,可就是别同他论什么“君子之道”,他可不理会那一套。
在他的认知里,所爱即所得,能入他的法眼则说明是缘分使然,既然相遇便该与之相亲,岂有割裂的道理,这便是他自创的“道义”。
除了身为书法家、画家、词人,米芾还是鉴定家、收藏家。
他的眼光尤其犀利精准,但若要是托米芾帮忙分辨真品还是赝品,那就得做好有可能会被他“据为己有”的准备。
米芾曾受一朋友之邀到画船上鉴定一幅王羲之的帖,在确定其为真迹后,米芾立刻请求朋友将其赠予,朋友当然不肯,于是米芾便将自己收藏的所有古迹同朋友交换。
无奈对方也是王羲之的忠实拥趸,任米芾用尽浑身解数,就是坚决地不赠也不换。
米芾可不会善罢甘休,趁其不备,他一把抢过了朋友捧在手心的真迹,一面号啕大哭一面跑向船舷。
眼看就要掉入水中,米芾朝朋友大喊,你若是不给我,我便跟你这宝贝同归于尽,说着作势就要扎入水里。
朋友被米芾之举惊了一身冷汗,连连点头承诺无论他要什么自己都愿意给。
上一秒还涕泗横流的米芾转瞬就破涕为笑,他将“巧取”而来的真迹端详又端详、爱不释手。
一旁的朋友见状哭笑不得却也无可奈何。自那之后,这位“损失惨重”的朋友再未托米芾帮忙鉴定过什么宝贝,可谓是吃一堑,长一智哈。
同为书法大家的宋徽宗对米芾总有惺惺相惜之情,一来了兴致,他便宣米芾进宫同他切磋笔力。
某次,宋徽宗又宣米芾进殿写字,还让米芾使用自己的纸砚。
在一番鸾翔凤翥后,米芾搁笔,狡黠一笑。他说已被自己用过的砚台再配不上天子,莫不如赏赐给他,皇上再换一台更佳的砚。
宋徽宗知道,这“米颠”定是看上了自己这台端砚,不揭穿他也不同他计较,宋徽宗只是笑着点头应允。
米芾则瞬间乐开了花,嘴角咧到了耳根,他抱起端砚便飞快地往殿外跑,砚台里还未用尽的墨汁洒了满身米芾也毫不在意。
那奔跑的速度像是生怕皇上反悔,连叩首谢恩他都忘在了脑后。
对于米芾来说,这样的趣事不胜枚举,而他的朋友多半都受到过他的“耍戏”。
当有朋友带着藏品登门请教时,米芾则会将自己的临摹本同真迹混在一起让朋友去选,选对了则面露憾色地还给人家,选错了他则不动声色。
由于米芾的临摹极为逼真,常常使得朋友们分辨不出真假,只能凭着直觉去挑,就这样,米芾“拐”到了不少珍品,朋友都知道内情,却也都拿他没办法。
作为一位全才,骄傲自是少不了的,宋徽宗曾让米芾评价同时期几位名仕的书法,他直言:蔡京笔法全无,黄庭坚缺了风骨,苏轼毫无法度……
宋徽宗又让他自我评价,米芾志得意满地说唯有他的书法才是真的体势骏迈、挥洒自如,这真是自恋狂啊!
米芾“异端”的行为总是言不尽的,天性解放的他将整个人生活成了大多人眼中的闹剧,世人笑他太疯癫,他也笑世人看不穿。
古时少有人能活得如米芾那般随性,而古代文学史更像一部仁人志士的贬谪史。
而鹤立鸡群的米芾显得有为难得,他能尽情放浪是得益于太多数人的包容。钩心斗角的故事太多,而他则是单纯地唯“以物喜”,原本复杂的人世在他那里都是极致简洁。
好似不是人间人,却又最解人间事。米芾笃爱山川河流,晚年他在路过镇江时为那里的山水之胜所迷醉。
择一城而终老,由此,镇江成为米芾安度晚年的地方。《望海楼》一诗,就是米芾定居镇江后,登临望海楼之后写下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f3ccb9a7fc4a149d.jpeg)
《望 海 楼》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宋•米芾
赏析
《望海楼》是北宋诗人米芾所作的一首写景为主的七律,诗人选择不同的视角,远望,俯瞰,仰视,绘制成富有多种特色的画面,充分体现了米芾写诗也能发挥他画家之所长。
诗中一些夸张的写景手法把那些难以描述的抽象之意具体化了:写诗情是江声流入笔底,写酒兴是帆影落于樽前。全诗情景交融,言简意深。
此诗诗题“望梅楼”却不先写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首联的意思是高耸入云的铁瓮城已近青天,凌云的缥缈高楼似与天相连。
云间铁瓮:谓铁瓮城高入云间。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
飞楼:形容楼高凌空的样子。
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起句米芾使用了这个古称,又写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
旧传望海楼是镇江城中最高处,对城池如此称谓、如此描绘,是为了望海楼铺设高接云端又富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
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一个“飞”字,既是实际描写,又有夸张意味,“缥缈”写出了云烟缭绕中的飞楼与天相连,殆如仙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96441f67da8417b2.jpg)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颔联的意思是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
三峡: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
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
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
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
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颈联的意思是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
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多在军中使用,因外加彩绘而得名。形如竹筒,出自西羌。
沧州:水边绿洲。
白烟:指水气蒙蒙,远望有如白烟。
几番:几声。
颈联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
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
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
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57a2d34840032ff.jpg)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尾联的意思是忽忆起赏心美景究竟在何处?往事如烟那春风秋月已茫然。
赏心:心意欢乐。
是:《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在“。
茫然:模糊不清,渺茫。
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
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
他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
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此其二。
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
这首诗颔、颈二联的对偶句,不仅按律诗要求平仄相对,句法相当,而且作到了刘勰所谓“自然成对”,绝不刻意求工,“反对为优”,让事物互相映衬。
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一写地域上的自东向西、一写历史上的自古至今,最后却又分别化作自己的诗情和酒兴,情景交织,全诗委婉曲折,言短而意深。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1ecdb535a08dc5f8.jpe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