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把人类的身体固定在地上,但把人类的眼睛从地面引向了天上。农业对季候的强依赖引发了人类对“天象”的注视。这是继直立之后,人类获得的第二个重要视角。图像记录了这次视角的转化。
向天上看,既要看到“神”的真容(这点在020已经说明),还要看到“神的规则”,也就是天时天象。柏拉图提出“天上的范式”,那是灵魂曾驾着马车游历过的完美的理念世界,当人回到地上,所有的认知都来自唤醒巡天的记忆,在地上经验到的知觉世界是对天上的理念世界的模仿。它与地面的规则不同,与人类的秩序也不同。所以人类的认知里需要容纳两个秩序并行不悖,而图像提供了兼容的方案。在一个图像空间内,天地分成上下两部分,它们虽然在物质材料上同一,但是在图像秩序里却能分属不同的世界,各自运行独立的物理法则和因果律。天地分治的图像范式像蒸汽机一样作为一种动力能源,被应用于处理“天象”问题的图像生产。
之所以将这种天地分治的图像模式定性成一种能源,是因为它旨在开启一种第二象限的符号机制,像钻井机和航天器一样去经验空间中开启另一空间的一扇门,以“看见”另一个世界的现实。“现实”的真理性并非只存在于第一象限,所谓第一象限的世界,是借用函数术语,用以表示认为“经验性”的现实与“真理性”的现实存在线性、同质关系的思维,预设了主观轴上感知到的一点(比如+1)对应着客观轴上可见的某个点(+1)。第一象限的思维里世界是以可见闻的、可感知的方式经验。而第二象限表示一个无法依据实证、知觉和演绎推理获得完满认知的世界,它的一部分恰是否定第一象限的“眼见为实”,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另一部分则是肯定“不可见”的神圣的存在,如“一花一世界”的视角,如“明心见性”的证悟。这种神圣的“现实”在第一象限之所以不可见是如镜蒙垢,只有通过撕裂习惯意识的屏障才能显现。
在“探索者号与龟”系列一开始就说明图像作为工具开发出三项功能:解释力、虚构力和生产力。在解决农业革命引发的问题中,图像从交流和解释信息的幼儿期成长起来,现在要研发一个新的表现系统,以容纳“天时天象”这种新视角下获得的认知资源。艺术的根本动力在于寻求“表现的可表现性”,为了建立起经验世界的能指与不可知的超验世界之间的所指关系,图像制造出第二象限的符号机制,这一机制为生产图像的“可表现性”提供了动能。它是在表现体系内部进行的功能变化,法国艺术史学者余伯特·达弥施说“正是这种变化成为艺术史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接下来会分析第二象限的图像机制生产“天象”的两种实践:第一种是将天象归纳成祥瑞和灾异的图籍,作为征兆吉凶的天空律法;第二种是将天空改造成能接纳凡人的仙界或天堂。
梦觉图像学102由时间汇聚成的无尽的网里,存在着一切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