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今天开始要在党校“封闭”学习,正好可以给特别“显性”坚持了一大阵子了的“碎碎念”按下暂停,合上简书“日记本”。
其实早有过好几次想到即刻“按下”,主要是明白除了个别好友,谁会去特意费时为了那些自己还理不清的东西。网上“滚滚而来”的即使各种爆文,如果不是作者为自己特别关注抑或文章被朋友推荐,很少能安静读完整篇。如此推己及人,“碎碎念”完留下一片垃圾,的确不太应该。
简书上各种写作教程铺天盖地。前些时蹭进一个征文群里,免费听了几讲,却多是些劝人急功近利之辞,比如“靠写作月入5万”“投稿万用技巧”“一年出版5本书”等等。早知道写作是寂寞的,况且我等的“絮絮叨叨”根本算不上什么写作。那些大家如尼采、司汤达的传世名著,也从未指望自己的同时代理解。如果卡夫卡的朋友遵从他的遗言将文稿销毁,世界将永远不会见识“怪笔孤魂”。在我国古代,即使“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的陶渊明、杜子美,“伯乐”也只在其身后近百年才“现身”。
当时即以贤名“爆红”的苏仙东坡,以为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又借夫子之口认为“辞达而已矣”,“其美常在咸酸之外”。他曾评价弟弟子由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自己也终生付诸实践。
尝与文友论及苏仙公开发布文章的达观超然,与其私人书信中的苦闷彷徨之反差,很为他对于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对于文风传承的自律唏嘘赞叹,再推及今天的自己,更是愧悚不已。
党校课堂上分心草成这一小篇,刚好给简书“日记本”凑成99篇,正该合上“日记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