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四合院的80后北京女孩

作者: 4406df27244e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09:25 被阅读321次

    作者:小七姐

    采访时间:2017年12月22日

    姓名:石榴

    性别:女

    年龄:37

    北京人。室内设计师、摄影师、纪录片导演,故宫旁的某生活美学工作室主理人。

    我见过石榴三次,却从未想过这么热爱生活,充满文艺气息的80后姑娘是宅女一枚。

    她的人生关键词是:责任、安全感、好好过日子守着故宫旁这个古香古色、舒适明亮的四合院,却聊着因父母离异而缺乏的安全感,并因此加诸在自身上无限大责任感的话题。不得不说,她表述时的轻描淡写,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云淡风轻。

    替她开心的是,她从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中逐渐找到自我,懂得倾听内心,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规划和打理得越来越有样儿。


    家庭是我婚姻的背景板

    我爷爷奶奶是房山人,那时的房山不属北京,算河北远郊区县。姥爷是山东人,姥姥是河南人,所以我们家都不是“土著”,而是“移民”,属解放初那代军人移民。因此,我的北京味儿不重,很多方言也不知道。

    我八零年生,父母是典型的“那代人”。我会发现,周围七零年代那些人父母的认知,会比我们这代父母好。

    我们大家在一起聊过这个话题,七零年代的父母虽然也经历了特殊时期,但他们在之前已经接受了基础教育,也有了一定的三观。

    其实每个人都想努力活好,不希望生活变得更糟。我父母那代人在青少年时期没读什么书,工作到中年一部分人就遭遇了下岗。

    我爸下海做生意赚到钱了,妈妈在机关工作,两人之间渐渐有了一些差距,于是开始出现问题。

    我小学时,爸妈就开始闹离婚。他们打了多长时间,就有多长时间没人管我。其实他们并不想离,观念也比较传统。

    但我觉得他们的规矩好像没有七零那代人的明确,家里长幼尊卑的那种传统礼数没了。他们就像是两个被惯坏的孩子,比我更像独生子女。

    他们离婚后,我被判给了爸爸,但他顾不上我。他是家里独子,还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波大学生,各方面资历都非常好,又很早下海。

    爷爷去世后,我和奶奶相依为命。妈妈定期来看我,那种来自标准家庭极强的信任感,我是没有的。

    20多岁时,我怨气特别重,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来自家庭好的照顾。父母总吵架,完全不能提对方,就好像两个人分开后就要老死不相往来。

    到后来我学会不把他们当爸妈看待,而是当我闺女和儿子来看,这事儿就好办多了。这样,我就可以理解他们的很多行为。他们是我亲人,我要作为家长管他们,渐渐也就释怀了。

    到我现在自己中年,反倒成了全家的家长,一切都由我说了算。我认为要对他们负责,即使他们曾对我不负责。

    我先生觉得我控制欲过强,一定要对每一个人负责。比如,我给我爸娶了门媳妇儿,他们离婚后,有个追求我爸的护士。

    我很清楚,我爸一定需要有个太太,不管那个人我是否喜欢,只要她能真心照顾好我爸就行。

    然后,我又在故宫旁边买了个小四合院,把我妈和我公婆集中在那里。等于不管是爸妈还是公婆,我都张罗到了。

    到现在,父母也还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节奏。我爸觉得我妈在整个离婚过程中,伤到了他面子。

    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一个异乡人。他们离婚后,爸妈有各自的家,我妈有了自己的生活,我爸成了别人的老公。老家是爷爷奶奶的家,哪边都不再是我自己家了。

    所以,我一直努力要在这个城市有我自己的家,会很早地恋爱结婚。我和爱人是同学,初恋就一直这么过下来,中间也经常打的鸡飞狗跳。

    我们在结婚前把该打的架都打完了,结婚时就已经想清楚彼此是对方的亲人,不可能再是别人了。

    有一阵子,我跟我先生关系非常糟,是因为男人不太能够接受女人对他的指手画脚。那段时间就好像一场豪赌,赌我强行介入很多事情后,这个事情会变得好转,还是我跟他之间这根弦最后崩不住。

    赌失败,则我们两个穷鬼离婚,甚至要去分父母财产;赌成功,则最终我的努力奏效,让我们脱贫。大不了有一天还是会离婚,但分的是自己财产。

    从想清楚到最后,太阳还没升起来的那一年,压力巨大也最辛苦。但那之后,生活一下子全好起来,莫名就柳暗花明了。

    我是特别怕孤独的一个人,会觉得人明明很害怕孤独,其实不用假装很高级,喜欢享受孤独。我认为,人的本性是群居动物,一定要有伴。

    有时,我和我先生看电影会讨论得很认真,比如我们会讨论,糟糕的婚姻关系是不是应该终结掉,我先生觉得是。

    但我觉得即使是不好的婚姻关系,因为有个人在生活里陪伴,可能会比一人彻底孤独要好。

    即使特别痛苦,那也是一种感受。这个婚姻已经没那么理想,但还可以维持,比一个人再去经历孤独,可能会好些。

    我见过很多例子,一个人过得很好,看起来很完整强大独立,但其实那个人的心态更扭曲。

    我身边一般有人要离婚,我都会劝大家想很实际的问题,比如你们离了,那两条狗归谁?狗的将来怎么办?特别务实。

    要说父母离婚对我最大最直接的影响,是我不想要小孩。站在一个自私的成年人角度上,如果我是个母亲,也许不一定比我妈做的更好。

    我会觉得,如果做不了一个很好的妈妈,也并没有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么美好,为什么一定要带生命来这世上?

    虽然我先生那么孩子气,但我也会想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会不会想要小朋友。所以我同意了他的要求,给他养了一条哈士奇,让他自己来照顾一个生命。

    我觉得这是个特别有效的方法,每天要为这个生命做一些妥协。原来他觉得养狗很简单,高兴的时候觉得很可爱。

    但当他的时间因为狗要去做一些改变,每天要收拾,到后来连狗都懒得管,就不要提养一个小朋友了。

    他就是个大孩子,更感兴趣的是游戏机、狗、摩托车、探险等。我也观察过,比如他看见别人的小朋友可爱,也就是几分钟,比较短时间的那种喜爱。

    所以在孩子的问题上,我先生还好,公婆肯定希望要小朋友,但因为我俩很早在经济上独立于家庭之外。从来没有和公婆在一起相处过很久,也就避免了很多矛盾。

    我俩不是标准的上班族,相互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公婆会觉得,我们的生活不需要他们来操心,离他们常规的认知有点远,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过多干预。

    很多人不解,不要小孩,还努力赚钱是为了什么。其实我的欲望不大,就是希望老了不给人添麻烦。日后让我自己养老,也能过得特别好。或是下半辈子我想做什么就做,压力会小一些。

    我的两个人格握手言和

    我先生体谅我,是他很清楚地知道因为父母的婚姻关系,在这方面我心结挺重的。前几年,我得了焦虑症,严重到要吃药。

    他明白我的心理状态未必能够承担,我自己也了解,要想顺利生下一个小朋友,一旦怀孕,会有很多孕激素等因素影响到自己。

    我的这个焦虑症,是研究生毕业那会儿,突然间情绪就井喷了。小时候各种阴影、研究生毕业论文、好几个设计和电影项目、家里装修......很多事情叠加在一起。

    当时,我做了很多心理咨询,也尝试了很多办法。心理医生朋友给我做了评估,建议我可以吃一点药。

    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在强刺激状态下压力太大,需要靠药物来先把情绪稳定,也是一个疏导的过程,不再往更严重的台阶迈进。

    我吃了40天左右抗焦虑的药,作用就是把情绪提高一点,让我没那么容易陷进一件事情里沮丧。

    我焦虑症还有个原因,是我有一部分人格特别看不起自己另外一部分人格。

    我小学时成绩特别好,后来父母闹离婚,成绩一落千丈,导致我当年考太差。等我父母突然间想起来理我时,发现我的成绩是什么学校都上不了的。

    最后没办法,就只能读职高。那阵子,我的抗挫折能力极差,之前成绩那么好,忽然一下子变成差生,自尊心严重受挫后,变得很绝望。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什么是破罐破摔的心态。

    奶奶去世后,家里没有保姆,我特别要强,一定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能把家里收拾妥当的人,因为我不想自己是一个笑话,所以我做家务特棒。

    读职高期间,我莫名其妙地学了个机械类专业,毕业后就帮家里打理书店咖啡馆。

    一两年后,我发现学历不好没机会,而且自己技能上也欠缺,于是想要继续学习,便去考了个大专,学的室内设计专业。

    再深造,完全是自己想法,算是明确了自己的未来方向。然后我又在电影学院读的专升本,改学了图片摄影。等到30岁时考研,继续选择了在电影学院读摄影的纪录片方向。

    小时候学画画,后来做设计,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冰雪聪明才华横溢那一挂的。现在的我,怎么能去各种经营运作算计呢。所以我有一部分人格会特别看不起这部分,两个人格经常打架。

    一部分有点清高,一部分又比较务实。务实那个人格觉得很委屈,都是我在保护你们所有的人,你们还嫌我俗。

    那段时间我特别拧巴,会觉得自己怎么沦落到要做这些事情。我应该去做更有创造力或是技术性的事情,那才是光荣。

    等到研究生毕业答辩时,我反而想明白了。答辩时六七个导师,老师其实问的是一个抬轿子的问题。他问我,你一个做图片摄影纪实的人去做商业纪录片,不会觉得有问题吗?

    我其实觉得没问题,做商业纪录片,靠这个挣钱生活,我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然后我喜欢的纪实类影像,不挣钱就不挣钱,我单纯喜欢做就够了。

    这就是我平衡理想和现实的方式,干嘛非得拿我的理想去挣钱,把我的理想也逼得走投无路呢?

    那时候就慢慢能想开,这两个事并不冲突。我喜欢的那种纪实影像风格是不挣钱的,以前没挣,以后也不可能挣钱。

    然后,好像我内心那种原来针锋相对的非黑即白,在脑子里的冲突慢慢就化解开了。

    梦想和工作密不可分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开一个杂货铺。十八九岁时,我爸开了个书店咖啡馆,在那个店里我半工半读着,这个情节也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现在,我在自己的四合院里做了一个工作室,算是完成了小时候的念想。有点像兴趣班,都是一些精品小课,比如木工、插花、布艺、甜点等。

    我原来的设想,是希望能做成一个品牌的美学工作室,我可以推荐和实现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因为我的主业是设计和电影,工作室做活动,对我的主业反而有很多帮助。别看不挣钱,但特别加分。

    所有人都会觉得,我跟我先生是两个靠谱且有趣的人。我们在其中也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这些人会给我们带来无限可能。

    他们来找我们,不一定是工作上的合作,而是大家一起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舒服,没那么多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这才是我特别看重的。

    于我来说它不需要为我盈利,但一定要有趣地进行下去,不能变成我为了做这个,弄一些无聊的事填补它。

    这个事情一方面满足我小时候的愿望,一方面也确实能在现实层面给我带来很多好处,关键能让我认识更多有趣的人。

    喜欢的事儿、气场合适的人,大家聚在一起,做点好玩儿的东西,减减压,可以让生活慢下来。

    来参加活动的人,都是能把自己好的那一面展现给所有人,以特别nice的状态和所有人做朋友。因为,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人和事。

    我和先生严格意义上,都是技术出身。我们独立出来做公司,跟我们合作的大都是在靠谱公司里擅长张罗事的人,或是合伙人。但碰见特别好又擅长张罗事的人,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我先生之前是在一个电影公司做制作总监,但他的性格最多做到中层。如果久在一个位置上不去也下不来,就会很尴尬。

    这样的话,及早从公司那种复杂的行政关系里抽身,变成另外一种项目合作关系,其实是更长久维系的方法。

    他出来这一年,我们在小心翼翼精挑细选合伙人,没想到最后挑了一个不太靠谱的人,差点被人坑了。

    这人利用我们之前在电影行业的资历拉了一笔投资,却弄得公司账目很不清楚。可笑的是,我先生竟连自己占股多少都不知道。

    他还以那种直男逻辑,特自豪地和我说,不知道股份是多少。言下之意,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甚至还觉得我怎么能把眼界放在这件事情上,给我气得够呛。

    到现在,我都在为此倒腾,要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而我自己设计这边,是选择和我的同学合伙做的工作室。我们一共四个人,两个是我大学同学,另一个是我研究生同学。

    我们算是人到中年,稍微缓过这口气了,就想做点理想型的项目。

    大家都是挺务实的人,不太会讲故事,就都把心态放得特别平和,觉得稳打稳扎就很好,所以也没那么着急。

    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账目上非常清楚,平时接一些传统项目,这些项目旱涝保收,可以良性地养着这个公司和员工,最起码保证不亏本。

    我喜欢做设计,偏于空间,比较有瘾。但我在审美上有洁癖,容易得罪人。比如我不擅长的事情,别人给我建议,我不会觉得这是要打击我、羞辱我或贬低我,而是在给专业建议。

    但不得不考虑有些人玻璃心,会觉得我给建议是看不起他,在挑毛病。

    有一次,我去人家店里,让我给提建议。介绍我去的人没跟我交代清楚具体情况,我给了一堆建议,都是干货,还说他们的风格很像一个连锁机构的咖啡店。

    事后人家虽然采纳了我建议,但并不念好,是因为店老板最讨厌我提及的那家连锁咖啡店。

    生活里的自我妥协和自我成就

    我这十年变化挺大的,小时候被惯的不行,家里条件好,在父母离婚前真的是公主病。后来因为怕别人把我当笑话看,逼着自己做很多事情,也从来没闹过笑话。这是自尊心极强的一种表现,反面应该就是自卑。

    当年第一次去电影学院时,我觉得从那个门里走出的每一个人都很牛。后来真正让我有点自信心,就是读研。

    考上后我知道这个水平里最好的那部分人我肯定比不了,但也没想象的那样没法交流,跟一群有意思的人学习沟通,是一件能让自己成长也好玩的事。

    我后来发现,人必须得控制自己,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自卑或极度自尊,就不能良性的疏导自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做事和判断,还有与人相处。

    比如说,我去给人做设计,得罪的那些人,不正是自尊加自卑的一种拧巴吗?我触到了他的点,其实是他没办法正视自己情绪,来接受良性意见。

    那么我一方面调整自己以后说话注意些,另一方面他这样子也影响了他自己做事,所以我要正视我的所有自卑情绪,疏导好自己。

    人其实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过程,我基本上认识清楚自己了,然后开始下手改造自己,去做了一些适应。

    比如,我不知道要什么的时候,我就想清楚我不要什么。特别清晰,也特别知道妥协。

    我现在适应了,以前会觉得不知道怎么就得罪人,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去沟通,现在觉得挺简单,慢慢地掌握了方法,我先生也说我好像突然就开窍了。

    我很宅,家里养了五只猫、一只葵花鹦鹉、一条哈士奇和一条小土狗,都是收养来的。

    养这么多动物,真的是我自己的情感需求。因为我可能对人的信任感不及动物的好,会觉得人的欲望、诉求会比较复杂。

    他可能跟你说的是我要一个,但其实心里想的可能是另外一个,或者更多,你需要去猜。

    小动物就很简单,它跟你要东西,就是要吃的,或是让你跟它玩儿,诉求都很直接,用不着猜。

    原本我从设计慢慢转到电影行业来,也是因为我很清楚知道,我是以家庭为重的人。

    我想得很明白,我不一定要在设计这行发展,即使做到最好我能养我先生,也许两个人会因为渐行渐远而离婚。

    如果说,我不一定能在设计行业做最牛,那我就转去他的行业,还能帮上他忙,他只要专注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有一次,我说我先生娶了我是祖坟上冒青烟,我朋友纠正我,说不对,是浓烟滚滚。结果那天我在家煮东西忘关火了,真的见识了浓烟,我家鸟在那狂叫,以后真不敢乱说话了。

    我觉得好心有好报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买房真不是为了炒房,初衷只是为了给家人有个好的照顾,结果我反而最挣钱的是这件事。

    而且我一直没有安全感,因为亲眼看见爸爸下海赚到过钱却没有留下资产,但凡他当时投资了不动产,我就会觉得我不至于那么无依无靠。

    我从出生起,就住在爷爷留下的老宅子里。从窗户里往窗外看,看到的是北平而不是北京,没有楼,全是老瓦顶,挺安静的。

    为了让家人搬的近一些更方便,我在老宅的小区里又买了套房子,让他们住在一起。

    其实我们没有多少钱,之所以买得起,是调动了三家所有财产(两口子及双方家庭)。

    把所有房子和身家重新放在一起,全部由我一个人合理调配、买卖、做资源整合。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

    我以前的性格是最好我不用管别人,别人也别管我。我现在是不想干涉别人,但我总想要对身边人负责,是真的操心。

    我的几个人生关键词:责任、安全感、好好过日子。我其实就是这样想的,不需要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只在目前这个阶段能够稳稳的走,开开心心的过,干我想干的事,把我该挣那份钱挣了,然后保有我内心的安全感,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我是一个特别能淘换东西的人,当买手应该也有饭吃,或者做设计,实在不行在家收房租。

    现在,无非担心的也就是生老病死,毕竟长辈们开始变老,自己也都人到中年,那现在抓紧做事情,也是为了防止万一。

    我其实特别害怕,有时候看着周围人很努力的去做事,然后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背着很多贷款,每次看人家我会很焦虑,我在想他们应该真的是不敢生病的。

    特别没有安全感的结果是,我及早做了很多的部署和规划,其实也有点病态,一般我这个年龄人不会这么干。

    现在,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算是基本理顺了。像我这种家庭环境,我应该算是那个群体里挺个别的,因为没有人像我当年那样去读职高。那些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是很小就送到国外去读书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个孩子,算凭一己之力,让我们两家在故宫旁边有个院子。那天我跟我妈说,可以了,我就不算个败家孩子了。

    说实话,如果是拆迁我没有成就感,那是天上掉馅饼砸到你,而我是真的靠自己,一点一点在苦心经营家里这点事,我挺知足的。

    ——END—— 

    每周三、周六,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平行生活实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晓风残夢:写得真好
      • 寻源达流:周围人反应正常,因为你不同,但人各有志,大众无私,无私带私,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本文标题:住在四合院的80后北京女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vx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