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74824/5b0720593e299834.jpg)
1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谈起“职业倦怠”,她说做这份工作马上七年了,没想到工作也跟婚姻一样,都有所谓的“七年之痒”。
她曾在外企工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没有流行起来时自己创业两年,而后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
我问她是否后悔这样的选择,她说不后悔,每一步选择都是在那时候的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听惯了多说人都说如果当初我不····肯定比现在好之类的话,她这样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人总喜欢在当下不如意时想象自己如果走其他的路会比现在舒服的多,这其实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在作祟的一种逃避心理。
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一般过的风生水起的人会说:幸亏当初没····不然哪有现在···
其实大家只是猜测了跟现在相反的极端情况,其实还有很多种隐性可能。
比如那个著名的“破窗效应”,人们只看到了酒店窗户破了,就会有人来修,会买新玻璃,会有人运来安装····这样就能让安装工人和制作玻璃的工人产生劳动,从而带动他们的收入,也会带动玻璃生产商盈利等产业链的发展。
其实这只是大家看到的一面,试想一下:如果玻璃没有坏,酒店可能正常营业,安装玻璃期间就有利润,如果酒店扩大规模,会招一批服务生、会带动菜品、酒水等整个服务业产业链的发展。当然,如果酒店本就面临赔本倒闭,可能根本不需要安装那个已经破了的窗子。
生活中随时都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我们很难推测没有发生的事到底会是什么。
2
现在我业余时间在网上写文,也爱看点儿书。
我母亲总是说,当时不让你学理科就好了,要是学文科肯定能考个更好的学校,现在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因为当时单就我的成绩看,文科确实远远高过理科。
当时我执意要学理,是因为分文理那年父亲病重,我知道只有学理才能有机会学医,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理科。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也没学成医学,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不用思考。
冲动也好、固执也罢,那是在当时我唯一的答案,虽然对于我来说学物理、数学远远比学文科困难和痛苦的多,但是我愿意承受这些。
我们无法用当下的认知去衡量过去的选择,也无法用眼前事物的发展去鉴定选择的对与错。
3
很多人跟我说自己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很纠结,甲性格好但是没魄力,乙经济条件好但是没能力,丙能力强但是不顾家······
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
之前流行那句话:一二线城市容不下肉体,三四线城市放不下灵魂。虽然不绝对,但是也道出了不同城市的利与弊。
选择大城市,就要接受它的拥挤和超高的房价;选择小城市,就要适应它的安逸和公共资源的稀缺。
无论你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肯定都有你的原因,可能高大上,也可能有不得不的理由。
我们应该事先看到每个选择背后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一面,如果你确定这跟那个让你做出选择的原因比,宁愿接受,那就是你内心真正的选择。
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代价,每个选择都伴随着舍弃。
我们能理所当然的接受鲜花的礼遇,就要坦诚接受荆棘带来的刺痛。
鲜花和荆棘本是一体,既然选择,就要接受事物的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