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书汇读书文学
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人生转记

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人生转记

作者: 桃花胜雪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10:33 被阅读465次
    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人生转记

    “认识”萧红,始于近20年前购买的一本书《中国现代四大才女散文全集》,其中除了萧红,还有张爱玲、石评梅和庐隐。近年来,萧红越来越受到文学艺术界的重视,其形象频频出现在电影、话剧中,使其短短31年的人生拥有了更久远的生命力。

    有人评价张爱玲是上世纪40年代文坛的一颗流星,她的作品光彩夺目却转瞬即逝,但张爱玲毕竟以75岁高龄辞世;而萧红虽仅活到31岁,却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众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人的生存状态有独到的观察与深度的思考的经典作品,因此,我觉得萧红才真正称得上是一颗璀璨的流星。

    萧红1911年6月出于黑龙江省呼兰河县,1930年为逃婚离开家乡,1940年在香港创作《呼兰河传》,1942年1月在香港去世。这个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从童年、少年直到中年夭亡,一直处于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与电影《萧红》中的小宋佳和《黄金时代》中的汤唯相比,真实的萧红远没有那么靓丽,但却比她们敏感、丰富、深沉和痛苦。由于一直受到深层的孤独与寂寞的袭扰,使萧红拥有了异于常人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也许正因如此,从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到1941年病重搁笔,萧红竟写出了100多万字的作品,且深度、广度及艺术手法都较“五四”第一代女作家有长足的拓展和创新,她也因此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从萧红离开家乡到创作《呼兰河传》,时间已跨越了漫长的十年。十年间,萧红已人到中年,柔弱多病,颠沛流离,经历了太多人和事,更经历了反叛、觉醒与抗争,此时已走到生命尽头的萧红,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眷恋,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呼兰河传》,为自己孤独、寂寞的人生留下了一抹温暖的亮色。或许,这也正是初读《呼兰河传》时,我感觉它并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更像是用诗意笔法碎片式地记录自己的故乡和童年、随性而作的“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语)的原因之所在吧。

    所谓“随性”,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章法,不落巢窠。从《呼兰河传》中我们发现其“随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写景随性。如作者在第一章里开篇写寒冷,从“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写到“人的手被冻裂了”,用铺天盖地的方式写铺天盖地的寒冷。其实,新疆的冬天也与东北的冬天一样寒冷,但感觉似乎没有像萧红写得这么冷:“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而更多的则是雪花“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冻结的江水“如白银般的”美丽……。二是写人随性,《呼兰河传》中写的更多的是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当然还有萧红自己。除了萧红与祖父之外,其他人物之间并不构成特定的关系,而是她对谁的印象深就写谁,谁的特点明显就写谁,也可以说是想写谁就写谁。三是结构随性。《呼兰河传》虽被称作是一部传记,却是想长就长,想短就短,既不中规中矩,更不讲究结构匀称、叙述完整,比如第六章第四节,就只有短短的两行,令人倍感突兀。不过,对于写作而言,鸿篇巨制是一种方式,“鸡零狗碎”也是一种方式,无可厚非,而后者恰恰是鲁迅、契诃夫等人喜爱的写作方式。

    在结构上,《呼兰河传》与其他小说完全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所以你无法用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和界定它。茅盾曾评价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阅读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的小说,但我惊异地发现,《呼兰河传》这种碎片式的小说同样具有阅读的兴味和吸引力。作为描写作家故乡、家庭及童年生活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它只是萧红零落的人生片段,并不是她完整的人生历程,即使是写童年,萧红写的最多的也是她的祖父和后花园。而“后花园”这一意象不仅仅是萧红儿时的家和精神上的慰藉,是其短暂人生中珍贵的宝藏,更是带给她温暖和爱的真正意义上的家,她对后花园的怀念就如同她怀念自己的祖父一样,他们都构成了萧红快乐、温暖的童年,以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对家的眷恋与怀念。

    说到诗意笔法,我们不难发现,《呼兰河传》中那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笔触竟是如此的细腻与朴实:大地冻裂了口子,后花园荒凉了,看台下人声鼎沸,有二伯、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等等。一座小城平平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人们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他们始终认为呼兰河这里的所有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人病了,请巫婆跳大神;女人想生孩子,去娘娘庙拜拜;鬼节,要家家户户放河灯。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种典型的国民愚昧的思想和性格影响了他们的祖祖辈辈。萧红领略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悲哀,但她没有用居高临下的笔调来描绘,而是怀着同情和悲悯的情愫来述说人们的苦难,用她与生俱来的温柔与才情,细细地描述着自己对故乡怀念与留恋。而这一切,对于萧红而言,却是如此的心酸和悲凉。

    在香港的时候萧红已疾病缠身,她借着《呼兰河传》中的这些人物,含泪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想想她的生平,我们不难理解这个一生漂泊的女人在文字中透出的孤独与凄凉。而孤独,让萧红既可以从女性立场出发,唱出一首挣扎于生死之间的女性悲歌,也可以从生命体验出发,绘出一幅交织着原始与愚昧的民俗图景,展现出一个现代人对于生命的深度思考。这份孤独,使《呼兰河传》就像一条岁月的河,缓缓地流过人们的心间,留下了深深的惆怅与忧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人生转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up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