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22-10-24 17:00 被阅读0次

10月25日,周一,晴,12至23度,体重67.5kg

孔子逝后,儒分为八,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就是以孟子为发端的心学,和以荀子为发端的理学。心学发源于孟子,学术界已有定论。理学发源于荀子,乃我信口胡言,无前人依据。因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经由后天教导萌发向善之心,即理外于我。理学亦主张格天下万物之理,循序渐进直至豁然开朗,也是在人心之外有一大中至正之理,故以为二者有承继关系。在今年以前,我是崇荀反孟,崇“理”反“心”,崇程朱反陆王的。因在《孟子》里有一些自恃甚高的言论,读来略感有违孔门谦让之风。而荀子清晰严厉,颇合我的言风。

也就自今年始,我一遍遍诵读《孟子》,突然间领悟孟子在权势面前表现的傲慢、自大,实出于尊崇天理、维护本心。其放拓不羁、光明磊落的胸怀,令人身不可至而心向往之。随此发生奇怪的连锁反应,对于后世新儒学之理学与心学之争,心中的天平竟也渐渐倒向陆王一边。程朱之于荀子,陆王之于孟子,就与《红楼梦》中袭人为钗之影,晴雯为黛之影相似,人之喜恶常偏于一边、一类。

熟读《孟子》,再读王阳明,深以为阳明先生之著皆在为孟子作注,而孟子又在给孔子作注。书须从头往后读,然下笔时,又须借助后人的解读,才能加深对原典的领悟。也就是说,应将一理论体系前后脉络通读完全后,再下笔书写自己的心得。将一理论体系前后脉络通读,是越读越厚的积累过程。待到下笔之时,便是由厚转薄的输出过程。

比如《论语》中关于“曾点之志”一章,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赤、曾点四位弟子坐一块儿谈志向。子路、冉有的志向是任政事,公西赤的志向是任礼乐,唯曾点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带一群人去游春,去玩耍。可孔子却极赞赏曾点之志,说,“吾与点同”。之前我将“曾点之志”理解为归隐。然又解释不通,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愿做“避世之人”的圣贤,如何会赞赏归隐之志呢?今读《传习录》,阳明先生的解释令我醍醐灌顶。先生说:“三子是有意必”,三子,指子路、冉有、公西赤。意,主观愿望。必,实现决心。另三位弟子的志向都有明确的从政愿望和决心。“有意必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有愿望和决心,那他的能力就受到限制,不能全面发展。“曾点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曾点未说其明确的志愿,“素其位而行……”,出自《中庸》,其意是说依据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不去想超出地位以外的事,处于夷狄,就像夷狄那样去做,处于患难,就安于患难,不管任何境况,君子都能安然自得。“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另三位弟子都追求器用,唯曾点不局限于器用,故孔子赞同曾点。这种解释与孔子所谓“君子不器”的观点相吻合。读完阳明先生的解释,我才真正读懂此章。

最近,听了好几位哲学教授的课,都提到中国人应读两本书,第一本是《论语》、第二本是《传习录》,这两本书都是人生的行动指南,教人如何以哲学来指导生命实践。

《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弟子徐爱、薛侃、陆澄记录的问学录。我先读陆澄记录的部分,主要谈的是日用行藏。

陆澄第一问是“主一”。陆澄以为“主一”就是专注的工夫。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倘若像小猫,钓鱼时却跑去抓蝴蝶,三心二意,如何能钓到鱼呢?阳明先生提醒弟子,并不是专注于任何事都叫“主一”,比如好色之徒沉迷于风月场,好货之徒流连于集市,这叫“逐物”,而非“主一”。“主一”并非是指精神专注于一处,而是精神专主于天理。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跖即盗跖,古时的大盗。孳孳即专心致志的意思。孟子说,一大早起来有两类人,努力行善的是舜一类的善人,努力求利的,是跖一类的盗徒。行善者是符合天理的,其“孳孳”的行为可称为“主一”。求利者不符合天理,其“孳孳”的行为便是“逐物”。

所以,人于日间的工夫要懂得分辨、察觉。先生说:“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觉得心烦意乱时就静坐,让心中的欲念止息。而像不想读书之类的懒念升起,就得逼着自己去读书,下克己的工夫,这叫“因病而药”。老子说“病病不病”,认识到自己的毛病,就不是病了。最怕是明明有病,却不承认,还找理由遮掩、辩解,世人最易犯此自欺之病,明明是懒得读书,却偏偏托辞身体不适,是以病入沉疴矣。

先生接着举了一好名之病的例子。有个叫孟源的弟子就犯有此病,先生屡次批评他。一日刚告诫完,有人来请先生指正其日间工夫。孟源就说,你是照我以前工夫做的。先生正好抓了现形,提醒他,你的病又犯了。孟源想争辩,先生再次提醒,你的病又犯了。然后对他说,这是你一生的大病根,就好比方寸之地种了棵大树,阳光雨露土壤都滋养了这棵大树的根。若在树旁种稻谷,树的枝叶遮挡了阳光,树根盘结阻碍稻根的生长,这稻谷如何长得好,唯有将大树连根拔去,稻谷才能抽穗结籽,否则任凭你怎样辛勤耕耘,都只是将这树根培育得更强壮。

一个人的学问只有半瓶水的时候,最喜欢摇晃,唯恐别人不知。瓶中水满,则不敢大晃,以免洒出,故反而懂得静默涵养。好名之人,往往都是半瓶水,甚至只一滴水,就急不可待地倒给人看。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盈科,是指水流注满坑洼,才能继续向前流。成章,是指取得一定的成就。君子只有取得一定的成就,才有资格去教导他人。否则,你也半瓶水,我也半瓶水,我凭什么要听你说的呢?好名之病,病就病在一没有蓄积之功,瓶中水未满就洒了,就始终积不起整瓶水。二自行阻断成长通道。先生说:相下则得益,相上则得损。其意是说,与友相处,保持谦恭的态度,就能学习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若总抱着高人一等的态度,好为人师,那如何能从外部汲取养分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某些人却是“三人行,必我为师”。时时想着强过别人半头,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了,久而久之,成了一只井底之蛙。


晨5:09起。

早餐:那不勒斯披萨+山药胡萝卜糊。完成。

今天的那不勒斯披萨终于烤出了焦斑,能用最高温230度的家用烤箱烤出焦斑,实为不易。通常需用280度的专业烤箱才能达此效果。那不勒斯披萨大孔、面酸、薄软、焦斑等四大特征,已全部合格。

去了趟中医馆,询问医生,为何近几日服药后,胸部胀痛、腹胀多屁、体重猛增。医生查看处方后,说,没啥问题。我问,三七粉的量是否增加?她说,没增加,仍是2.5克一次。可配药处告诉我的量起码有5克。我吃了一倍的三七量,难怪身体不适。药剂师太粗心。

昨日制定计划后,今日精神大作,轻松超额完成,继续保持。

相关文章

  • 王阳明之“知行合一”

    想了解心学,须要读《传习录》。 01 想了解王阳明心学,须要读《传习录》,且要读多遍。 有人讲,《传习录》不过是白...

  • 学习《传习录》一

    学习《传习录》一 现在开始读(明)王阳明的《传习录》(思履主编),以前读过,不太认真,这次读,首先把意思读通。意思...

  • 2017-07-12

    今天开始读《传习录》。

  •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有感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有感 读明朝王阳明的《传习录》,感觉博大精深,既有《论语》的主要内容,又有很大的飞跃...

  • 读《传习录》第二十三天

    今日,我补读《传习录》之陈九川录。 昨日诸事繁杂,故而没有完成作业,是月读《传习录》以来的第一次,心里...

  • 阳明心学237――学而时习之

    阳明心学237――学而时习之 (2020.11.25.13:35) 今天听读《传习录...

  • 如何才能将事越做越容易?走近先贤王阳明之七十九

    《传习录》黄以方录第六篇见图: 不管是读《道德经》还是读《传习录》,我都曾写过一些讨论做事要努力坚持的话题,所以今...

  • 读《传习录》第十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钱德洪序》。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已经读完了,感觉不错...

  • 读书林《传习录》共读感悟与反思

    我有幸参加了读书林第五期、第七期、第八期《传习录》共读班。感谢读书林《传习录》共读班的创立者子林老师!感谢...

  • 读王阳明之传习录摘抄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之作传习录,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今日开读传习录,感觉收获很大,现摘录一二以与同道分享: 01知者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传习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yg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