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初见这句就被它的美惊艳了,这该是怎样美好朦胧的意境啊!
“清风明月”,清爽的风,皎洁的月色,多么清凉幽静的自然美景。只与清风、明月为伴,又是多么悠闲,自在且超然于物外。
因为美好所以热爱,故李白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欧阳修说:“清风明月本无价”。
而最经典的莫属苏轼的《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是啊,清风明月是天地间无穷尽的宝藏,是让人们共同享受的,它是大自然对人类最无私的馈赠。
它无关价钱,没有政治属性,只要你有一颗超然于物外的心,它便无处不在。
正如本诗的作者黄庭坚,伴着月色,登楼远眺,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那么,毋庸置疑,自然也会和清风明月会面了。
武昌的夏天异常炎热,夜晚,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此时已是夜幕降临。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
远山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近看,水波浩渺,银光浮动,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水天一色,一片通明。
他凭栏而立,清风起处,一湖荷叶,千柄荷伞,万朵荷花,清香流溢,十里百里,尽被围裹在这一片荷香之中了。
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
登高临风,水波粼粼,荷香静影,自然会给诗人称心快意,而身体清凉、舒怡之后,心境上的清凉也随之而来。
我们知道,黄庭坚和苏轼在政治上是一派,仕途也一样坎坷,他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初秋,黄庭坚在江陵听候新的任命。自他咏罢《荆江亭即事十首》,很快被朝廷任命为太平州知州。
然,好景不长,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只赴任九天,就再次以“幸灾谤国”的罪名废除官职。
无奈,他只好来到鄂州,也就是湖北武昌一带,暂时寄居此地,等待朝廷对他最后的裁决。但他还不知道他即将被流放广西宜山,并自此再也没有回来,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正是他被贬鄂州时所作。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
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
“清风明月无人管”,自己身遭官场倾轧,何时方休,欲如清风明月一般“无人管”,亦不可得矣。
秋凉一味,可医得心中之病?此诗初读似惬意,细想却有凄凉之意。
《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宋•黄庭坚
赏析
这是黄庭坚的一首诗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
“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
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山色。
水光: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jì】菱角。
这两句,使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
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后两句,“清风“表是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
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
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各种器官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
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这首诗非常简短,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读罢全诗,我们也仿佛置身在南楼之上,欣赏远处山光水色,感受荷塘幽香,享受着清风明月带来的清凉,多么悠然自得。这首诗给人一种逍遥自适的感觉,但结合黄庭坚的个人遭遇,他接连遭贬,刚出川蜀,就又被贬到武昌,再看诗中的“清风明月无人管”,清风明月无拘无束,能各行其是,而黄庭坚自己想做点什么,却屡屡遭到打击,可以说这一句诗是他内心悲痛的写照。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