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那年李白三十整》的朋友,建议先看完那篇再续。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
初到长安,遭逢冷遇,恃才的李白终于决定离开了。
那日,落寞的背影,隔着一片灰灰的,嗡嗡的,蠢蠢欲动的人海,仿佛城中有一只船在天涯叫着,凄清的一两声。
我,一定会再回来!这心中的呼唤化为汹涌的波涛迸出,是碎了一地的酒坛子。
离开长安,李白来到了河南嵩山,相逢了许久不见的元丹丘。
元丹丘是当世著名道隐者,李白对长安的执着,他很是不解。他眼里,红尘万物皆为虚妄,何必执着?不若似我这般,追求天道,恬适静雅,怡然自乐。
相信两人枕股而眠的日子里,李白也曾不止一次对自己的灵魂拷问过。
在那中原大地广袤的夜色里,把自己灌醉却仍无法入眠的李白,耳边不时传来的,是元丹丘沉稳均匀的鼾声。天地有别,恍然如梦之时,李白大概也曾想成为元丹丘那样的人吧?
我打赌,李白一定曾有过和海子一样的想法: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因为李白曾给元丹丘的诗中写道: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元丹丘歌》
他知道,元丹丘是真正的快乐,他也知道,元丹丘的快乐他感受的到!
可他是李白!羡慕归羡慕,想过归想过,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才是他的内心。
李白,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
他偏要勉强,因为他是李白。
于是,他继续向远方走去,心里继续沸腾着,每次离去,仿佛都有一种奇异的命中注定的感觉。
在李白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为了得到权贵的赏识,他拍过官僚的马屁:“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为了得到一个入仕机会,他不惜放下骄傲的身段,极力称颂大老爷们“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一切未果,中途又经丧妻之痛。他的妻子许氏染病身故,而李白却仍在远方漂泊。
这些,从来都没有人说过,更没有人苛责过,包括他的妻子,他的岳父。因为大家都理解了他。
最绝望的打击,是让人一点一点的失望。
接连的打击,强悍如李白也快遭不住了,他心中的火焰逐渐暗淡:
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微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刘表不用于祢衡,暂来江夏;贺循喜逢于张翰,且乐船中。——《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
这段话很复杂,典故很多,也统统不用管,什么“暂来”“且乐”都是骗鬼的。信了就上当了!你只需要知道,一个才子在何等心酸境地下,才会写出“有才无命”四字!
其实大唐故事的主角,从来都不曾是李白。虽然他能写出天下无双的诗文,但他是否能平定边疆?是否能扭转乾坤?又是否能真的十步杀一人,剑济苍生呢?
我不知道,谁也不会知道。
因为李白从来都没有机会。在那样一个少数民族和外邦友人都能建功立业的时代里,李白却连一个机会都没有。
可能,当写出“有才无命”的那一瞬间,李白已经释然了。
来者可追,文过饰非。青春已然逝去,四海漂泊半生,只留下,中年丧妻,一事无成的落寞。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这时的李白应该已经陷入了这种无助中。他敢于面对过往,却也学会了自愈。
所以,这段时期李白的诗都尤为豁达,诸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流,读起来十分带感。
但,骗的了别人,却终究骗不了自己。一时的欢愉,换来的往往是永久的伤痛。渐渐的,李白开始变得散漫,开始孤僻,尤其是妻子许氏死后,更是一度陷入绝望。
不能对不住当初的自己。
这是张爱玲小说中的一句话,想是这句话,也曾在李白的脑海中浮现。
他终究还是强悍的。他的初心抗住了内心的绝望,于是他携家带口到山东,想继续和剑圣学剑。
做不了封疆大吏,那就做一个游侠罢!
然而到了山东后,他却发现跟山东的读书人根本聊不到一起,这惹得李白忍不住破口大骂:“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
没办法,山东容不下他,只好再搬家。
散漫的隐居,临时起意的旅行,或是因心情不佳而突然的举家搬迁,李白已活成一个大侠般的中年人。
我听人家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飞呀飞,飞得累了便在风中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的时候。
李白正是如此,从5岁起,飘零至今,似乎永远都无法落脚。
那年,李白四十三。
岁月,总在不经意间冲淡忧愁。所谓红尘已看破,功名何所求?故而,那年的李白,格外的仙!
春,李白再次登泰山,写下了: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泰山绝顶处,有仙女作陪,成仙何所欲?半推半就间。
此时的李白,已是飘飘然。仿佛天地只在他的脚下,那魂牵梦萦的长安城,尚不过是一粒尘埃。
于此时此刻,更何所求呢?
也正在此时,李白收到了皇帝的诏书:急诏李太白来京觐见,以慰我思贤之渴。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说天地一声雷动,惊醒了冬眠的生物。
适时还豁达无比的李太白作何反应呢?
恍如晴天霹雳!他完全抛弃了之前的满不在乎,他惊醒了,原来他所谓的一切无所欲,都远不及这一个机会重要。
他激动了,他沸腾了,他控制不住自己了!这一切,他已等太久太久了。
得知消息的亲朋也炸锅了,纷纷前来道贺。
李白兴奋的戴起乌纱帽,在水中照了照,洗了脸。
迟到也不一定不会来,他知道,这不是以前的新鲜劲一过了,他要当起回事来。这次不成功,以后也许不会再有机会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以前一直固执的认为,这句诗应是李白在与某位官员的宴会中,喝酒不爽了,掀桌而去的场景。后来才知道,这首诗叫《南陵别儿童入京》。
是啊,当年湖北的官僚嫌他狂,山东的儒生笑他傻,京城的皇亲欺他一介书生,就连江湖朋友也怜他悲哀。
天宝元年的春,天格外的蓝,李白坚信,如今,他可以证明自己了!
然而,知道真相的我,没有祝福,只想为他嗟叹!
其实,李白的复出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也不是什么上天怜悯,更不是皇帝识人!
他的出仕,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皇帝出行恰遇祥瑞,归来心情大好,于是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顺便下诏给群臣摊派了推荐人才的绩效考核。
仅此,而已!
荒唐,究竟是我,还是整个世界?
又三年,东都洛阳。
得知真相的李白,不甘心,在朝廷混了3年后,仍一事无成。他决心放弃了。
与此同时,身在洛阳的一位无业青年正在生活的苦难里挣扎。34岁的一大老爷们了,饿的脸都绿了。就在青年将要走投无路,成为路边的一具饿殍时,恰好遇见刚从朝廷辞职的李白。
看青年那勒得紧紧的裤腰带,李白二话没说,掏出了自己刚领到的遣散费。两人十分投缘,约定秋天在梁园聚。
这名青年叫杜甫,这也是诗仙和诗圣的第一次相遇。
凉风过境,转眼已深秋。
李白和杜甫如约而至,期间又多加了一个人,高适。三个男人在梁园打猎饮酒,观景赋诗,快活了好一段日子。
这次梁园聚首,历史上大大的有名,不仅让这三个男人怀念了一辈子,也让晚年的李白邂逅了他一生中最完美的一段爱情。
这段爱情就是宗夫人“千金买壁”的佳话。
娶了宗夫人后,李白着实消停了一段日子。可能是年纪大了,也可能是无时无刻的奔波,心累了。
可惜没多久,他便又开始了他的远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歌舞升平的唐朝文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边的战火和百姓流离失所。
此时的李白,即将迎来他人生的最大转折。这年,他54岁。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李白正在安徽宣城一带游玩,他一听到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宋洲的梁园,到家之后,他携宗夫人南逃,到了江西庐山隐居。
本来一切尘埃落定,外面战火连天,李白也准备与宗夫人相依,安度晚年。
但永王的三顾茅庐,再一次点燃了李白心中的热情。
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太子李亨继位,史称唐肃宗。永王李璘拥兵自重,决定造反。为了收揽民心,李璘招揽天下名士,尤其是对李白十分看重。曾效仿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李璘三上庐山请李白出山。
永王的看重,李白十分感动。因为他明白,年过半百的自己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就真的再无机会了。
于是,李白不顾宗夫人的劝阻,毅然下山当了永王的幕僚。
临行前,李白曾写下著名的《别内赴征》三首,其中有一句十分有名: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离别那天,李白没有朝她看,他已经走了好远,就算看也看不见。
可他知道,她一定是哭了,他情不自禁的哼起,那为她写的诗。轻吟声,仿佛可以穿过重山,传到她的耳里。
然而吟声毕,又是水声与虫鸣。
事情的发展可以预料,因为历史上王爷能造反成功的,板着指头都能数过来。
公元757年,永王兵败,作为其最重要的幕僚,李白被下狱。判的很重,死刑。
此时,愿意救他的,唯一肯救他的,只有宗夫人。
关于宗夫人怎么救他,费了多大劲史料多有出入,不再细表。只想说,过程十分艰难,十分的惨。有两句诗可以说明一切: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这四句诗将宗夫人比作汉代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
宗夫人为救李白一条命,不知跑了多少路,躬屈膝了多少次,求了多少人,受了多少白眼和侮辱,流了多少泪,不眠不休了多少天,才最终感天动地,在屠刀将要挥下,一切即将落幕之时,救下了自己的丈夫——改判流放夜郎。
一切,已然。世间有一种爱,总是那么顽强。顽强的使人怜!
熬过苦难,太阳出来,又是新的一天。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或许对于李白来说,流放也并不算一种罪。
天亮后,李白背起行囊,再一次踏上了远行之路。看着丈夫远行的背影,宗夫人伫立在原地,良久……良久……
这世界上有那么许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着你回家。 到了夜深人静,还有无论何时,只要生死关头,深的暗的所在, 那时候只能有一个真心爱的妻,或者就是寂寞的。
从这种层面上讲,或许晚年的李白,并不寂寞。
然而,据我所知,余生,李白再也没有去过长安,也未能再见宗夫人一面。
那又怎样?第二天起床,他又会变成我们心中的那个放荡不羁的“诗仙”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