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推进改革
拓跋宏亲政以后,首先明确继承冯太后既定的重大政策。一是实行三长制,取代原来的宗主督护制,立党、里、邻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核定人户数,遏制地方豪强,加强中央对经济活动的掌控能力。二是推行俸禄制,核定俸禄和俸田,官员财产超过正常收入的,将被定罪。
其次在体制、文化和法律方面出台了一些汉化举措。推行汉人官制,重新厘定官吏品级,分别建立对地方官吏和中央官员的考核制度;设太乐官,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议定雅乐,去郑卫靡靡之音;颁布新律令,废除鲜卑酷刑。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迁都洛阳。他认识到北魏的都城平城气候恶劣,地理位置偏僻,方便用武,却不利文治,难以有效统治中原地区。于是选定中原腹心洛阳为新都城,积极争取任城王拓跋澄等宗室大臣的拥护,对很多反对的大臣进行了说服教育。孝文帝的计划是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02 全面汉化
493年11月,孝文帝宣布征伐南齐,朝廷百官随军同行,一个月后到达洛阳,命百官驻足留守。次年正式宣布迁都洛阳。新都初步建成后,再把滞留在平城的文武官员和内宫府院全部迁到洛阳。
大政方针既定,鲜卑等少数民族人民不断地涌入中原,但由于风俗不同,语言不通,不谙稼穑,新移民的生活遇到了很多困难,影响社会安定。于是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重用汉人,全面推行汉化,历经数年,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免除内迁户三年的租赋,鼓耕种土地,使新移民尽快安居乐业;
其二、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汉服,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服。
其三,将官方语言改为汉语,朝廷之上不得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否则免官。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
其四、内迁的的鲜卑人死后只能安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这样移民就成了新的中原人,后代的祖坟就在中原了。
其五、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改拔拔氏改姓长孙、达奚氏改姓奚、乙奚氏改姓叔孙、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贺楼氏改姓楼、勿忸于氏改姓于、尉迟氏改姓尉等等。
其六、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和皇室带头执行,他的六个王妃中,五个都来自中原大族。
03 攻坚克难
孝文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但他态度鲜明,措施果断,一一排除化解,使各项措施得以贯彻到底。
元丕是七世重臣,从开国皇帝拓跋珪开始,就担任御林军统领,然后担任宫中事务总管多年,对历任皇帝忠心耿耿。冯太后平定乙浑作乱,元丕是首功之臣。孝文帝每逢政事疑难,经常向他请教,深得朕心,元丕被封为东阳公,录尚书事,孝文帝还给了元丕免罪的待遇,就是我们在戏文里看到的免死金牌,元丕可谓集万千荣宠于一身。但在迁都但事情上,元丕却是守旧派。改官制服,禁绝旧言,他都不愿意。孝文帝念他年老体衰,也不强责。后来元丕涉嫌参与贵族的叛乱,被贬为庶民。叛乱平息后,孝文帝以鲜卑旧贵族和少数族酋长们不堪暑热,允许他们秋居洛阳,春还部落,人称“雁臣”。
孝文帝每年出征出巡,都由太子元恂留守洛阳,主持宗庙祭祀典礼。太子年幼,不喜欢读书,不愿意说汉语、穿汉服,经常思念北方故地。孝文帝每次临行前都要谆谆教诲,要求他学习汉家经典,遵守儒家礼仪。
公元496年夏天,孝文帝北巡幸嵩岳。太子元恂身体肥胖,不耐暑热,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被禁军阻在宫门之内。孝文帝闻讯后急速赶回,杖责一百,年底将元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次年元恂又被告与左右谋反,孝文帝命元恂服毒自尽。太子死的时候才15岁,如果没有旧势力从中捣乱,一个懵懂少年,身为太子,如何干得出谋反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刚开始迁都的时候,反对派就企图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起兵割据雁门关以北,但未能得逞。
及元恂被废,元丕的儿子等地方要员和军队勾结,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起兵叛乱。元颐假装应允,暗中密报朝廷。孝文帝急命任城王元澄带病前往处置,元颐成功瓦解叛党。元丕的儿子等首犯被诛杀,其余百余人被治罪下狱。
04 英年早逝
公元499年孝文帝在南伐行军途中,病逝于谷塘原之行宫,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一生坎坷,三岁成为太子,母亲被赐死,父亲被毒死,在太后的抚养下长大,夙兴夜寐,一心为公,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天妒英才,不幸英年早逝,令人叹惋!
一谈到伟人,我们往往会想到老人。其实,中外历史上,很多人的巨大业绩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取得的,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社会。他们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光芒万丈,世世代代都留在人们的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