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不是目标,孝悌是起点,目标是修身的“立命之道”,目标是“天下平”的安身之道。孝悌是内修与外用的连接点,是修养自己的最平实的入手处。
一、《中庸》是这样说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里,很明确地把“事亲”放在了修身的入手处,在事亲后面还有“知人”、“知天”的修养功夫要做。
父母也有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修身先要从行孝开始,但孝道不可以只是盲从。怎样又能尽孝、又能巧妙地化解父母的大过错,才是真正“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的意义。所谓“知人”,就是要彻底了解人性和人事千差万别的情形,那就要学问和经验的结合,须从好学深思中得来。
然后再进到“知天”。需要明白这些后天的人性,所有善恶种性的差别,和贤愚不肖的不同,虽然确实各自有异,但都是从先天的“天命之谓性”而来,如何了悟先天之性的本来面目,才是对道 的追求,是“知天”。所以在“知人”后,更重要的是“知天”。
孝悌只是药引2--论语贯通25二、我们再来看《大学》的阐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在《大学》里,同样可看出,孝悌是修身与齐家的连接处,是功夫下手的地方。要修身,则要“心正”、“意诚”、“知至”、“物格”;要平天下,则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根本目的是什么,《大学》说得很清清楚楚,要“明明德”于天下,不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是为了人类群居生活的和谐与康乐,为了人类文明的大同社会理想,这才是平天下。
所以,从立命的角度讲,孝悌是“知人”与“知天”的功夫入手处,是“意诚“、”心正“功夫的入手处;从安身角度讲,孝悌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手处,所以说,孝悌,只是这副药的药引。
孝悌只是药引2--论语贯通25三、孝悌是修养的起步,这也符合人的成长原则与教育原则。从小时候学起,从身边学起,从家庭学者,这是最自然的教育。现代社会也认为,教育从家族抓起,家庭教育最重要。
四、孝悌是学仁的根本,也符合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在应人接物,为什么会有仁的想法?为什么要有平等的观念?为什么会起慈悲心、包容心、恻隐心,这个能起这个仁的作用的,当然是道在起作用,仁追究到底,还是道。“道不可须臾离也”。但道与仁是二个概念,有层次上的差别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有了仁之后,然后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而孝悌是学仁的根本,孝悌从心理上最接近人性,最来得自然而恳切,所以是学仁的起步,是学仁的根本。其它的一些处世伦理规范,都是孝悌的延伸。
人对外界的探究欲望是无穷的,人对满足自己的空虚与无聊追求玩乐的欲望也是没有匮乏的时候的。一方面是精神的安逸与自由的清静之乐;另一方面是世俗欲望实实在在的刺激,贪嗔痴每一样都是那么让人痴迷。
道德根本就是一个代名词,也根本不曾约束世人。只是在追求善的安逸与欲望的刺激中,自己的内心在挣扎,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让人不安的永远不是道德,而是自己的心。灵魂永远在拉扯着你,提醒你不要跑得太远。二种矛盾纠缠着,鱼与熊掌才是这个游戏的主旋律。
孝悌只是药引2--论语贯通25孔子当然知道人心的这个游戏,也知道药方,孝悌则是这个药方的药引。互联网的社会,把一切都碎片化。在向外的欲乐与向内的安宁的挣扎中,人的感受随社会大潮也日益碎片化。孝悌忠信仁义,这些我们讲的社会人伦规范,在这个碎片化的浪潮中,还剩下什么?惟有孝悌还在时不时地触动麻木的人心,让人感受流泪的暖和温。这是药引的力量,它永远深深根植在你的内心,提醒你要向内看,不要迷失自己。
道与生命的安乐才是孔子的目的,解决二元的挣扎才是人生的目的,孝悌只是提醒你向内看看的药引。
孝悌只是药引2--论语贯通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