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哲思
浅谈引导孩子的9个误区

浅谈引导孩子的9个误区

作者: 袖手围观有来有去 | 来源:发表于2019-08-10 18:54 被阅读0次

    2017-7-1

    ——作此文,以自勉

    我写东西喜欢单刀直入,毫不蘑菇,直接写误区。

    误区1:别的孩子会做好,你就会做好;己所欲,强施与人

    看到别家的孩子能有好习惯、好成绩、好品德、好性格,家长们就会无限遐想:自己的孩子怎么就缺呢?他(她)又不傻。这些想法因动力学的缘故,太容易侵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一种欲强加于孩子的巨大力量。

    所以,家长会常常站在别的优秀孩子的高度,来敦促孩子效仿。也就是说,人家都能做到,你怎么就做不到呢?理由一大堆,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甚至颐指气使。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做好或者做的更好。问题是孩子并不会因此而真心改变。要求越多,孩子越糊涂。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孩子更愿意跟学习圈以外的伙伴玩耍,对于同学却并不热心交往。我认为多半是因学习攀比造成的。所以不一定在同学之间会形成纯粹的友谊。由于竞争和资源分配的紧张,同学情却随之紧张甚至互相伤害。而学习圈以外的朋友不对其形成竞争威胁。

    其实很多家庭都这样,自己做不到的习惯、思想、精神状态、品行学识等等,却要求孩子要去做到做好。想想同时期的自己吧,不一定就比孩子现在更优秀。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地制宜的引导才会有效,而以“优秀”孩子作为教育模版只能使自己孩子内心抗拒和自卑。本来榜样的力量是有号召力的,所以好的办法是促使孩子能主动去向优秀者学习。

    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实不错,家长有自知之明,知进退。但大多数情况是这样:己所欲,强施与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希望孩子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典型的家长作派,是有危害的。你能明白的道理,孩子必须明白。理由是我都能做到,你有什么理由不做到?这个是明显的强权逻辑。也是中国党反感美国霸权主义的原因。原因很简单,你可以选择做这样的事情,那么孩子也可以选择做那样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选择心平气和,孩子可以选择急躁、不耐烦。除非孩子很愿意做这些事情。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按照你的要求来做事,无非是怕你,害怕受到你的惩戒。或者只想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而非出自本意。只是自我克制行为。

    从心理机制来讲,人们约束某一行为冲动,这些冲动会另辟蹊径,以不为人知的方式来获得满足。尤其是一些有害的心理冲动。

    神经官能症多半与儿时经历有关。也就是说被压抑的欲望最终会宣泄释放出来。只是释放方式和途径过于诡异,甚至有巨大破坏性,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来自于成年人世界的心理疾病在幼时就已经买下了祸根。

    所以我认为,家长一定要讲道理。孩子们说:“我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啊,只要是有益无害的为什么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事实上,孩子们只要不要太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就OK。

    子曰: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贫而不贱不如贫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若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家长不宜做过多强加于人的干预。多考虑孩子的自我升华,当然了家长优秀的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正面引导孩子一生。

    误区2:不能向家长说谎

    孩子表现唯唯诺诺,阳奉阴违,甚至谎话连篇。这个不必惊讶,因为,说10次谎发现一次,安全率为90%;不说谎会被批评10次,安全率为“0”,就是完败。他们无力承受,所以铤而走险,以伪装自己来获取安全感。所以说谎话更为方便实用而且经济划算。

    我们都知道华盛顿小时候砸碎玻璃的故事。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一个是幼时的教育,其二是人家的环境允许犯错误。当然了华盛顿犯的错误一定不会太多。家长对错误的包容度决定孩子说谎的宽度。

    也许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认为孩子撒谎是不可饶恕的。不撒谎是好品格,但是撒谎就是坏品格。这样的认识也许是危险的,因为孩子们会认为撒谎是罪恶的,可是本能原因又无法抵御撒谎的诱惑。孩子之所以撒谎,是因为缺少安全感,撒谎是自我保护的潜意识行为。意识中他们被告知撒谎是不好的甚至不道德的。可是为了使自己免于受到伤害只能通过说谎来保护自己,很显然潜意识占据了上风。当然主观原因还是会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要认为在父母荫蔽下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自我保护,是天性。虚荣心,平等心,受尊重需求,避免受到歧视等客观存在迫使孩子不情愿的撒谎。有时候他们心理上认为和父母在一起最没有安全感。

    如此一来撒谎就不难理解了,甚至合情合理了。尤其是对父母撒谎。这个并不是品行不端,“大逆不道”。现实生活是,也许父母关心越多,孩子撒谎的频率就越高,所以,人的一生中向父母撒谎次数是最多的。减少孩子说谎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开放的对话,能及时解决孩子面临的困难,有足够的包容性。没有困难谁愿意撒谎啊。

    不当行为3:为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孩子就会有目标感

    格物致知才能修身齐家平天下,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小就树立远大目标,憧憬未来是好的。可大多数孩子是短视的,活在当下是天性。比如他们想吃东西,恨不得马上就吃;要看电影恨不得立马就看,要去旅游,拎包就走。一刻也不能等。哪怕你说忍一忍,过两天我们吃大餐。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等!再比如他们想买一个玩具。他们就是喜欢,凭你说破天,那个玩具怎么不好,他们根本就不会听你说。甚至反感你的道理。

    你给孩子讲要好好学习,未来能考好大学。其实这个就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孩子眼中好大学是什么样根本没有概念。都是家长灌输的东西。也许从小孩子背负沉重的理想,在这个竞争社会很容易化为灰烬。原因很简单,结果无非两个。其一,考上好大学;其二,考不上。难道考不上人生就低人一等?是不是人生就没价值没意义?是不是就没有资格追求幸福人生?甚至没有快乐的理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是不是从这个功利的怪圈跳出来?

    不要把一切交给未来,而应该把未来交给孩子。既然活在当下是不可逆性的,不如在当下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未来才更有意义的,因为随后下一秒我们就进入未来了。家长不可被未来绑架。

    父母是负有教育监督的责任,但更多应该是鼓励孩子,鼓励他们做有意义的事情;表扬孩子,表扬他们取得的进步;爱护孩子,包括爱护好他们的脆弱心理。

    对于孩子不能理解的善意命令时我们还会说了“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对孩子来说未来太遥远太抽象,而家长总是以理想来激励他们却无法使他们切身感受实现目标的快乐。从而背负过多的不明不白不利于健康的心理负担。过分憧憬未来,当下就会糊涂焦虑。

    树立远大理想是必要的。对于孩子的短视行为也是必须要有引导的。

    与其把一切交给未来还不如做好当下,学会享受当下的生活。

    误区4:满足需求,预防被诱惑

    满足孩子合理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孩子毕竟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不希望在属于自己的群体中成为另类,甚至边缘化。比如为了与其他孩子在“吃喝玩乐穿”上“并驾齐驱”,有话语权、平等的地位。所以他们会要求父母帮助他们实现“平等”。细心的家长会发现:你带他们看场电影,过后就忘,反观我们幼时看场电影会回味很长时间;吃个大餐吧,他们觉得习以为常;外出旅游却留不下深刻印象,反而闷闷不乐;带他们去商场购物,买了东西还会哭哭啼啼,原因是买的东西太少,或者不是他们喜欢的。孩子不仅不感激,反而怨声载道,气急之下家长会抱怨养了个“白眼狼”。

    他们希望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也同样拥有。严重情况是,希望实现多个孩子吃喝玩乐穿的总和。满脑子都是这些,要知道欲壑难填,物极必反。

    家长习惯了毫无节制地实现孩子的愿望,希望以此来换取他们加倍的努力学习。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对吃喝玩乐穿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哪里有心思搞学习,讲道理,修品德。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养儿防老。虽然近些年来有所改观,但骨子里是有这个需求的。所以不遗余力的为孩子当牛做马,心甘情愿被奴役。为孩子付出越多,为此也更易不能自拔。家长一刻不为孩子当仆人,一刻就浑身不自在。

    虽然人的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但是应该起码实现家庭的平等。家庭成员之间谁都不是谁的仆人。谁都没有做谁仆人的义务。

    其实家长有这样的担忧: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有一天会背叛家庭并接受诱惑走上歧途。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孩子要想获得吃喝玩乐穿的机会就应该好好表现来争取。要吃零食,那就必须吃好主食。他们能分清主次,独立能力和生存能力会更强。不仅能认清诱惑还能驾驭自己,做事更聪明。他们靠自己实现愿望,至少内心是富足优越的。

    孩子急躁、迫切性格多半是家长总是扮演观世音菩萨的原因所致——有求必应。100个愿望满足99个,他们同样会跟你闹。他们会认为满足100个需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没有对孩子的需要实施有效管理,没有计划性,没有目标感,没有激励措施。对他们来讲,在父母那里,不劳而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长大后不啃老也会低能。久之会生活空虚。

    所以,孩子的坏习惯基本上是惯出来的。孩子又哭又闹,家长一通指责后却满足其要求。毫无疑问,家长软弱妥协让孩子更得意,虽然这种得意有些不正当,他们却乐此不疲。让其养成错误的成就感。孩子习惯通过又哭又闹来实现愿望,其实就是勒索行为。家长与孩子之间为勒索与被勒索的关系,长大后可能耍无赖也不一定。

    误区5:直接批评可以匡正孩子的行为规范,并使其摒弃坏习惯

    没有人喜欢被直接批评。哪怕人们会常说:“你当面提出来啊,不要在背后嚼舌根”。要知道真的当面提出来了,你可能会暴跳如雷。

    当然了,大多数家长都知道这个方法是不对的,就是做不到委婉批评。

    面临的后果是:要么越指责越敏感,越批评越叛逆,要么言听计从没有主见,做任何事情不动脑筋,并形成依赖。

    直接批评是可以匡正孩子行为规范也可以使其摒弃坏习惯,可是却不能在心理上树立行为规范和摒弃坏的念头。

    在这里我只谈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

    家长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一句严厉的语气。使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掂量大人们的意思,揣摩大人们的心意。在潜意识中会形成一张自我束缚的网。要么又哭又闹,蛮不讲理,让家长苦不堪言;要么沉默不语,不敢在众人面前自由表达。由此自卑,内倾,怕生,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产生社交厌恶感、恐惧感。最严重的是,他们都忘记人与人之间是怎么交往的了。

    他们成为边缘人,与其被边缘还不如说是自己边缘了自己。他们以为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在一起,或者那些人都不好。

    他们甚至为了引人注目不惜频繁出卖朋友,向大人们告状。以卑劣手段获得大人的赞许。他们以违背做人原则的方式突出自己,突出自己而不惜伤害别人。他们不是不懂,是不能管理好自己。久之会产生这些不良后果:1、嫉妒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别人也休想得到;2、社交恐惧,想引人注目,却通过出卖朋友的错误方式来获得家长的关注,同时利用朋友的家长来对自己孩子的批评,从侧面来证明其他孩子也不好;3、潜意识和意识的斗争结果。比如,在潜意识欲望中,孩子想吃那些垃圾食品,可在意识中又被批评吃垃圾食品的需求。如果意识战胜了潜意识,得出的结论是:吃这个零食是不好的。他们看到伙伴吃零食甚至会向大人们告状,除了表明自己是懂事的外,还是一种报复心理。要知道潜意识欲望中他们非常希望有零食吃,与被灌输的意识背道而驰。

    如果批评仍然不能阻止他们吃零食的愿望,很显然这个批评教育是失败的。

    孩子做错事,说错话,不良行为,懒惰,敏感,脾气暴戾,自我放任,不讲秩序,不能坚持等等,各种各样的坏毛病都不是他们所喜爱的。因为他们也不想成天苦大仇深似的。

    其实这些坏毛病都是刺激所产生的。家长也忍不住要刺激他们,这种刺激行为会产生非黑即白的两个极端,不利于孩子正确的思考,认识问题。

    很多事情是家长所关切的都是孩子要极力去避免的。家长前进,孩子后退。家长步步紧逼。孩子步步为营,无路可退时,孩子有两个选择:一,屈服,不过对他们来讲不过是屈打成招;二,对抗到底!能用上各种奇葩不讲道理的方式与你对抗。家长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这里有深层原因。那就是必须要分析孩子心理。多从孩子的观点出发。交谈沟通是好东西,可是预设前提试图说服他们就是坏东西了。沟通是相互的,不对等的沟通总是容易让人戒备提防的。

    让孩子拥有一个大心脏而不是小肚鸡肠,敏感自卑。家长必须不设前提,务必大度的容许他们犯错误,甚至鼓励他们做自认为是犯错误的事情。家长要有分担后果的心理准备和正确的态度,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让他们有勇气承担责任,学会为自己负责。

    误区6:结果,结果,结果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养你还不如养条狗!”,这不是教育,而是公开侮辱孩子的人格。

    “我对你这么好,你却这样报答我的?”这个对孩子伤害也很大。孩子摇身一变,成了自己投资理财产品。说来说去也是功利主义思想作祟。孩子不是“敛财工具”,家长不应该是“霸道总裁”。

    我们常说父母是伟大的,其实孩子根本不知道哪儿伟大了。家长声称一切都是希望孩子好,今后有出息,光耀门楣,对孩子不惜穷兵黩武式的进行教育。老实说,很多父母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面上有光,在其他家长面前有优越感。

    可是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对他们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同时他们却不认为是父母的私产。人天性为己,这是亘古不变的。他们只想活出自我。至于报答什么的是道德家们把这个天性人为的糟蹋式的升华了,高尚的破坏了。孩子更利己,这个都是有共识的。

    孩子是独立个体,既然孩子是独立个体。本着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的原则,作为家长是不是就不应该把孩子当私产呢?是不是应该给希望独立的孩子一条出路呢?好的坏的,由他们来解决消化。当然了,作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同意下协助他们。对于过分的依赖和要求又要鼓励和拒绝他们。

    现实中,把对孩子的付出与孩子的收获直接挂钩的这类交易式关系对孩子成长是有害的。在教育中的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是要讲方式方法和无私奉献的。

    误区7:我不在乎你的成绩

    这话显然是违心的,在这个科举白热化的朝代。成绩是永远无法避开的话题。如何理解并消化这个话题不亚于上天入地。

    绝大部分家长伙同在一起。80%的话题离不开孩子,其中又有80%的话题是围绕孩子成绩的。有的家长或许想的开一些,有的家长不能自拔,当然了,不在乎孩子成绩的也有不少。所以最终家长还是绕不开这个话题。人们对未知世界总是担忧的。

    完全不在乎是不存在的,太在乎又会变成压力。在乎得太出位亦是需要反思的。因为不合理的在乎会在孩子心理形成一张网,他们认为必须要按照父母意思来办。这样就严重束缚自己发展性思维,制约对自主自发进步的努力;完全不在乎是对孩子未来不负责任。

    关键是不要为孩子造成一种矛盾影响力。孩子非常清楚你是在乎的,不然他怎么会在一时间向你汇报好成绩,他们知道你们就需要这个。对于坏成绩瞒报甚至谎报。久而久之,孩子认为家长只关心成绩而不是自己。

    成绩要在乎,孩子的状态更要在乎。在乎成绩的目的就是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及时修正,实现能力的自我提升。

    误区8:孩子的错题是由于粗心大意所致

    不少家长埋怨明明会的题,偏要做错;明明很简单了,可还是犯低级错误。你就是马虎!你就是粗心大意不认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我们以为这样批评后孩子会做好了,没想到第二天就同样犯错。急的家长们抓耳挠腮一筹莫展。

    孩子重复错误是有原因的。从心理学的实践来说,这就是潜意识和意识的转换。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经历和言行全部记下来,记不下来的都进入了不为己知的潜意识,能记下来的就在人的意识里面,这个是少部分。潜意识的强大是很难想象的,而意识面对潜意识时基本上是束手就擒,重复错误就不由自主的出现了。不然哪有“不由自主”这个词呢。

    解决大脑存储过多错误潜意识的方法是“正确的第一印象”。尽量让孩子第一次就要做对做好。家长不要传递模糊不清的信号,防止潜意识混淆视听;其次是孩子状态是决定正确率的重要因素。10分钟的好状态胜过100分钟冥思苦想。决定状态的有以下三方面:1、健康;2、兴趣;3、耐心。身体不好就会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会导致疲惫做事没有主动性;没有耐心会焦虑。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犯错,所以主观上就有学好的硬条件。因此,我认为所谓的疏忽大意跟客观事实有极大的关系。孩子失误率的降低可以从上面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传递正确信号,二是状态。

    误区9:全面发展

    全能选手风光无限让人羡慕,孩子们初期对大多数事情都怀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家长更是希望孩子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当然有成功范例,毕竟是极少数天才大神。尽管是天才,他们多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与其不自量力的以为自己是天才,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独专一技。把一门技术学到家,学到出神入化。不仅能使自己更加专注。做事情更明确而有目标。

    那种怀着东方不亮西方亮,四面开花的心态,结果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竹篮打水一场空。

    作业上的选择题好做,可是人生方向的选择最难。如果舍不得痛,或许痛一辈子。

    后言

    挖空心思的鞭策也不能改变孩子。他们做不到你希望的样子,还不如让他们自由自在做自己;与其在纷乱复杂无比世俗的局面下徘徊还不如让他们学会欣赏,成为鉴赏家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了,家长也应该是鉴赏家,鉴赏别人更鉴赏自己的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引导孩子的9个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xd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