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亲子教育孕妇·宝妈·奶爸
老师对孩子影响有多大?有时候会是天壤之别,可惜家长还在做帮凶

老师对孩子影响有多大?有时候会是天壤之别,可惜家长还在做帮凶

作者: 布丁妈妈私享会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20:24 被阅读0次

    摧毁一个学生有多简单?

    这是知乎上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说的是,有家长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小学老师说摧毁一个孩子特别简单,只要三次打招呼不理就够了,这孩子便再也抬不起头来,想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如是说,言简意赅的概括出了老师的作用,传播道理,教授学业,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老师也被称为“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如果说父母这个老师教会了孩子基本的自理行为、品德习惯等生活技能,那么学校教育中的老师则是孩子踏入社会教育的启蒙人,是孩子学习智慧的灯塔。对于孩子来说,老师是非常值得尊重与崇拜的。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一个人,一生能遇见一个好老师,这个孩子就是幸运之至。

    在电影《自闭历程》中,自闭症孩子坦普高中因为不被接纳转学到另一所寄宿高中,遇到了一生的贵人卡洛克博士,并在卡洛克博士的有意引导下,步入大学,将自己擅长的潜能发挥出来。

    《自闭历程》是自闭症孩子获得成功的励志电影,孩子即使被母亲照顾、教育很好,但在学校依然会被欺负,直到遇到改变命运的“贵人”老师。剧中不仅让我们看到孩子自己的努力,而且也不可忽略掉老师在其中起到的指引作用。 

    我把同样的话题私下抛给了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孩子家长群里,就好像石头入水一样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家长们都说:还用三次不理,有一次孩子就怕得不得了,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连头都抬不起来。

    家长A说,班主任老师太严厉,把他家孩子吓得想上厕所都不敢说,一直憋到下课,差点尿了裤子。

    家长B说,她闺女就是因为忘记带红领巾,老师就让她罚站了半天,孩子回家就直哭,说再也不去上学了。

    家长C的孩子因为太淘气,让老师点名批评了三次以后,其他同学就都不跟他玩了,孩子明显变得郁郁寡欢,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老师、学生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两个元素,老师需要服众,孩子需要服从,互相制约互相牵扯,但如果双方无法站在一条线上,就很容易出现矛盾,产生不好的影响。 

    受到困扰的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

    老师错了还是学生错了?是孩子的反应是太强烈了吗?还是与老师处置问题的方法有关?不管什么原因,学生的心理都会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心理问题一:孩子变得懦弱、胆小、不自信。

    就拿家长C的孩子豆豆来说,因为豆豆与我家孩子是同班同学,我问孩子,豆豆为什么成绩下来那么多,孩子非常真实、客观的说:豆豆被语文老师批评了以后就不敢发言,别人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他就溜号,成绩当然会下滑。

    豆豆因为知道老师不喜欢他,就更不爱学习了,半学期下来就滑到了最后几名,再想追上去就有些费劲了,并且特别擅长的数学也受到了影响,都出现了不及格。

    豆豆更加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上课睡觉下课各种玩,回家也不做作业,愁的豆豆爸爸妈妈都想转学了。

    孩子因为个体特点,不能如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所有行为,特别是遇到类似“权威”的关系,只能内心惶惶,并不能够将这种心理胆怯情绪排出,形成恶性循环困扰孩子的学习成长。

    心理问题二:与老师关系变得紧张。

    孩子与孩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孩子天生的敏感、脆弱、无安全感等软弱特性需要一点点稀释、消融。

    当孩子与老师的关系一旦不融洽,就很容易激发孩子心理的扭曲。孩子会因为一个老师的指责,认为所有的老师都给他白眼,一点点小事就认为老师在针对他。

    孩子不理解老师的作为,甚至有的时候他们会将老师出于自身教学的正常行为看作“如临大敌”,惶恐不安,并将老师视作“敌人”,产生连锁反应,对所有老师的行为用“敌对关系”看待,导致师生关系更加紧张,进而影响到孩子自身的学业进展。

    心理问题三:孩子非常容易情绪崩溃

    我上中学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刻骨铭心:那时候我们班的英语课代表是一个非常倔强的男孩子,被隔壁班的英语课代表告黑状,说他在背后讲英语老师坏话,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那个英语老师连课也不讲了,让他站在讲台上训了他整整一节课,让他承认所谓他的错误。

    那个男孩子非常倔强,一直都不肯低头认错,导致矛盾激化,年级主任、校长轮番来进行劝导,通知家长,家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的揍了他一顿。

    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也没有承认他污蔑老师,他因此转了班,本来英语是年级前三名的孩子,最后连英语课都不上了,整个人都变得非常沉默,勉强念完初中就回家务农去了。

    孩子表现的不成熟,这与孩子自身所处的年龄段以及成长轨迹等有一定的关系。老师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在崩溃之前解决掉。 

    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

    孩子藏不住事,基本一切都会放在明面上,比如脸上表情,比如行为异常,等等,如果家长仔细观察,很容易看到端倪。

    为了避免出现毁人一生的悲剧,家长需要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并与孩子一同应对选择和困难,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折腾孩子。父母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呢?

    第一,家长是孩子坚实的后盾。

    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生活老师,也是孩子迈向未来的坚实后盾,是孩子第一时间愿意坦诚的对象,也是遇到困难时候第一念头想到的人,家长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孩子的坚实后盾:

    1.真正理解孩子

    心理学家张春兴建议父母对孩子进行适当管教,主要有三点:

    ——对孩子的要求是他做得到的

    ——对孩子的关爱是他所需要的

    ——对孩子的奖惩是他所理解的

    孩子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思考与推断能力处于生长期,还无法达到成熟的自我稳定期,个人行事明显会以自我为中心。

    家长认定的事情与孩子心想的事情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孩子会感到困惑与不安,因为家长表现出的质疑或者询问,实则是对孩子不认同。

    孩子最初的亲密依赖是父母,因为孩子个体的特殊性,他们会做错事会被误解,如果父母都不会深度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会产生沮丧、暴躁情绪,甚至严重的还会失去对外界的信任,对孩子心理非常不利。

    孩子会在做错事时撒谎或不承认,在被误解时又不肯说出真相,等等,父母都不要急于给孩子的作为贴标签或者以成年人“自以为是”的态度轻易的下结论,否则会引出更大的误会与亲子间的芥蒂。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指引者,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还是孩子做好一切的动力来源。父母一定要深度理解孩子,而非表面上的片面理解,认真地倾听孩子,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及时反馈,安抚孩子情绪,持一颗宽容、积极的平常心,与孩子坦诚相对。

    2.开阔孩子心胸

    很多孩子在被批评或者被误解等真相大白之前,会被家长认为是“气量小”“太较真”。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遭受不公平待遇都会有心理情绪变化,只是有的人控制好有的人不会自控而已。

    孩子注定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没有成年人的成熟思想,又比幼龄的不谙世事多一份狡黠,但自身对于个人心理认识并不足,想要“一览众山小”,需要家长从两方面提高:

    培养孩子对于精神的追求

    孩子受条件限制被局限于某一个圈中,眼界狭隘,无法领略外界的自然美好。家长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氛围的同时,还需要打通孩子与外界连接的大门,不管是艺术的相通性,还是人际交往的真诚、勇敢。

    孩子在这些精神、兴趣的潜移默化之下,自身的精神状态也会完全不同,不再为一些“不应该”斤斤计较,更会找到如何摆脱这种情绪的好办法。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口号:学会生存,不仅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孩子可以主动、有责任的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还隐含着迎难而上不要退缩,挫折困难统统都要用力地克服。

    孩子需要积极向上的态度,需要正能量情绪的滋养,敢于面对外界的风风雨雨,敢于直视一切挫折坎坷,这样的孩子才能够真正的变成熟。

    3.第一时间支持孩子

    孩子不管是被误解还是做错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去干涉,反而应该认真的倾听一下孩子,照顾孩子的情绪,孩子在这种真诚的氛围下,自然的就会将真相一点点讲出来。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的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才能够更好的疏导孩子心理。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可能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孩子的初衷肯定不是去犯错,反而是因为某一些其他因素才采取的现在的“错误”的措施。孩子将这些委屈一点点的表达出来,父母需要肯定孩子,但同时也告诉孩子有些解释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有一种境界叫做“清者自清”。

    第二,正确认识老师的行为

    老师,教书育人,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但每个老师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或者待人处事的态度,可能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完全的体会到孩子当时的心境,做出一些不出格但可能让学生无法理解的行为,进而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家长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孩子从两方面正确认识老师的行为。

    首先,理解老师行为背后的内容

    除非是极其特殊的情况,老师才会气急败坏或者做出一些当面的批评,一般情况下都会很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孩子的期待。

    家长需要先接受老师的这种试探或者建议,而不是直接认定老师全对孩子全错,或者孩子对老师错,至少从家长的层面上来说,不能直接否定老师的作用。

    孩子不懂老师行为,家长可以在心平气和理解老师意思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相关事项的讨论,并告知孩子老师做法的道理在哪里,以及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可以修正这种同样的问题,一点点的引导孩子去理解老师行为,感受老师对待学生的迫切心态。

    举个例子,课堂上,孩子跟同桌窃窃私语,老师正好好讲课,突然发现孩子破坏课堂秩序。老师就会很自然的要求孩子站起来,并给予一些批评指责的话,如果赶巧老师讲的内容有些难度,老师可能还会恨铁不成钢的说一些重话。

    孩子认为说话不是什么大事,但老师过于“大惊小怪”,感觉自己受委屈了,课堂上自然也就不想认真听讲,甚至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老师着急,可能会找家长处理。

    家长接到这样的电话时候,一定不要怕孩子出错,反而应该帮助孩子去理解老师这些表达了什么意思,老师是想让孩子保持安静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当面指责批评,是因为这个规则是所有学生都需要遵守的,而并不是故意的针对于某个孩子。

    其次,引导孩子旁观“自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孩子有的时候并不是不知道行为的准则,只是有的时候处于这样的局面之下,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而已。

    当孩子遇到老师的批评或者说教时候,因为存在的逆反心理,就会认为老师是故意的,是让自己下不来台等等,事实上,老师也只是就事论事,并针对于孩子当前的行为给出的一定建议。

    家长要做的就是从老师的这些行为中,找到其中的共通点或者期望点,引导孩子真正的认识自己,并且敢于承担其中的责任,找到自己应该或者可以做到的行为,这种改变并非一次即可,需要家长慢慢的通过引导改变和提升。

    举个例子,在孩子告诉我豆豆的异常表现后,我私下里找了豆豆妈妈一次,因为我觉得她是比较情绪稳定的一个人,把孩子告诉我的豆豆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了她以后,她非常震惊。她很内疚于自己的疏忽,孩子情绪的变化一直被忽视,孩子的痛苦竟然一无所知。

    我之所以告诉她是因为我了解豆豆爸爸是一个非常急躁的人,很容易处理不好孩子的情绪困惑,让相对理智的家长来耐心的引导孩子走出懦弱胆小和不自信的状态。

    豆豆妈妈通过大概一年的陪伴和沟通才让豆豆的脸上又有了欢快的笑容,成绩也逐步提升了。关键是对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了,还重新主动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上奥数班,而且拿到了相关比赛的不错的成绩。

    第三,家长主动出击,加强家校联合

    孩子在学生时期,除了家庭就是学校,两点一线时间居多。如果想要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肯于接受一些外界的“质疑”,少不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联合。

    家校联合不是给孩子压力,也不是让孩子处于一张“不透气的蜘蛛网”,反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呼吸自由的空气,展示孩子自身最好的潜能。

    家庭教育为孩子奠定的是一项长远的学校教育基础,通过对孩子的各项生活技能传输,更容易的通过亲人关系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成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基础下,当面向学校教育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的接受各种规章制度与要求,可以很容易的让自己全面的展现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各种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从内心里面赞同学校。

    父母同样通过学校的各种面对面沟通、电子化沟通等方式,获得孩子的整体外在表现,为下一步安排孩子的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更好的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孩子也同样因为这种家校联合的融洽关系变得自信、独立,不会对老师的一些行为产生隔阂,甚至一旦产生情绪,也能够及时的进行疏导。

    家校联合,更多的时候可能需要家长能够主动一些,毕竟一个老师要面对着很多的学生,不可能真正的做到面面俱到,时间也不允许。如果家长能够多一些与老师的沟通,及时的询问孩子的学校表现,可以很好地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孩子行为的端正,避免孩子心理变化。

    第四,孩子学会屈伸,给孩子强化心理防御系统。

    一个哲人说过,一个悲观的人看到半杯水,他的感受是杯子“半空”;一个乐观的人看同样的半杯水,他的感受却是杯子“半满”。 我们要做悲观者,期期艾艾,还是要做乐观者,积极向上呢?

    积极向上不代表没有压力,没有挫折,反而会在这个乐观的过程中存在痛苦。父母在孩子遭遇到困扰的时候,不是急于大吼大叫,而是用父母亲情与孩子共同面对,帮孩子变得坚强、抗击打。

    孩子心理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再加上年龄阶段的特点,个人情绪及外在表现有些不够稳定,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设定一些相关的内容,帮助孩子学会像弹簧,能够屈伸,也同样拥有强大的内心,无所畏惧。

    孩子心理防御系统的强化,父母需要从对外界情绪、内在情绪的起源、发展、结果方向进行一一的梳理,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因为一些可能不算问题的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并且父母最好与孩子针对一些事例进行讨论与分析,让孩子自身产生对于这种外界变化的判断标准,坚定自己的本心。

    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遇到事情毫无头绪时候不要回避,反而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在遇到类似相关问题时候,该怎么真正的化解,该怎么向自己亲近的人求助,该怎么样让自己敢于面对,孩子在这些思考中,慢慢走向成熟。

    第五,教会孩子发泄情绪

    有一种情绪叫做“自我挫败”,说的是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并且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做好,产生一些消极的意识,并且再次遇到障碍的时候,就会选择躲避,甚至情绪失控。

    其实这种情绪带有一种个人的臆想,孩子通过自己的之前的经历,想象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情况,自身产生焦虑与不安,更加害怕去正面应对。

    情绪会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变得冲动、鲁莽,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对于孩子来说,控制情绪就会变得有些困难,甚至还会将情绪变得更加糟糕。堵不如疏,父母不仅要教会孩子控制情绪,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宣泄情绪。

    宣泄情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烦恼,让孩子发泄出自己的烦恼忧愁,父母不一定可以给出答案,至少用这种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解析。

    孩子除了向值得信赖的人倾吐烦恼,还可以用文字表达,不管是愤怒还是生气,亦或者不甘心等等,都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随着文字的书写,孩子的情绪也会慢慢的得到缓解,甚至还会因为这种方式的发泄,学会理智看待烦恼。

    海明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能够变得强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让人挺得过去,孩子对于社会来说只是一滴水,而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幸福快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父母帮孩子学会自愈,让孩子建立起自身的修补能力,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一点点的放手、撤退,直到孩子独立走向社会。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师对孩子影响有多大?有时候会是天壤之别,可惜家长还在做帮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av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