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作为国际旅游热点城市,古城西安,这几年正日益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西安的旅游广告语也从“西安年·最中国”演变为“中国年·看西安”,越来越多地彰显出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文化自信。
“中国年·看西安”,中国年,中国的年节,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深厚、丰富、独特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魅力,其影响力远不限于中国,更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周边的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广大华裔聚集的国家、地区和城市。而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作为有一千一百多年建都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最集中、最典型、最深厚的城市,在这座古老沧桑的都市里,无论是从城市的建筑风貌、街巷市井、民俗风情和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都能最深刻、最丰富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元素的独特、震撼和伟大的魅力。
中国年,看西安!看什么?!看的就是中国文化元素独特魅力的集中展现。在西安,也只有在西安,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感知和渴求的欲望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释放。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文化无疑是大放异彩的那一华章。
西安也正是深刻认识到了大唐以及大唐文化对古城发展的重要性,近20年来,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大唐文化的复现和传承,在曲江,在慈恩寺和大雁塔,在大唐不夜城和大唐芙蓉园,在骊山和华清池,在古城内外的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唐代盛景和唐代文化正如一幅幅画卷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们徐徐展开。
今天,当我手捧《唐潮——唐朝人的家常流行》一书,阅读到《唐朝人的文教娱乐》一章时,不由得心生感慨,思绪联翩。我为有曾经的大唐盛世而庆幸,更为有活跃、包容、开放的唐朝教育、文化和艺术而叫好。
唐朝的教育
家庭教育
唐朝的科举考试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条入仕为官的几乎唯一通道,引导了社会风潮。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影响下,父母们也在积极开展对孩子的家庭启蒙教育。
唐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读书科举,入仕为官。
唐人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文化学习、父兄训谕、母亲教导和家风培养。
唐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读书写字、诗词歌赋、儒家思想。识字多、文章顺、书法好是基本技能要求。儿童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诗》《礼》《论语》《孝经》以及诗词歌赋等内容,从小培养儿童以忠、孝、悌、恕、廉、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尤其重视对孝道和家庭和睦的观念养成。
私塾教育
在家庭教育之外,唐人还有私塾教育,其中包括家塾教育和族塾教育。顾名思义,家塾、族塾教育是指在家庭或家族中开辟专门的学习场所,请教师教授本家或者族内子弟。
乡塾教育
唐朝的学校叫做乡塾,或乡校、村校、乡学、小学等。
乡塾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主要包括启蒙识字读物、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三类。启蒙读物包括有《千字文》《开蒙要训》《兔园策府》《蒙求》等,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知识。
童子举
在成人的科举考试选拔制度之外, 唐朝还专门设立了针对儿童的科举考试科目,叫做“童子举”,或“”童子科”,只供10岁以下熟读经书的儿童参加考试,为选拔少年英才提供了通道,真可谓不拘一格选人才。
唐朝为何才女多?
唐朝社会开化、进步、包容,女子地位提高。他们重视女子的培养和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社会教化为辅,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式提高女子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希望培养出知书达理,端庄大气,通晓诗文,善弄琴棋书画,德才兼备,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的“全能女子”。在这种社会教育和风气的影响下,唐朝才女频出,有记载的就有二百零七位女诗人出现。
唐朝的文化与艺术
诗赋繁荣
文化艺术的繁荣是盛世发展的结果和象征。唐朝是诗词歌赋的春天,辑录在《全唐诗》里的诗歌多达四万余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是一个诗歌的盛世。
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呢?《唐潮》概括了四种原因。
一是皇室和朝廷对诗赋的重视是推动诗赋繁荣和传播的决定因素。
进士科举是科举中层次最高、最受人重视的考试。进士科中尤其重视诗赋,通晓诗赋才能进入后续考试环节,这决定了诗赋在选拔进士中的重要导向作用。
二是社会风气推动了诗赋的传播。整个社会的重视风气影响了科举考试的科目选择,进士科对诗赋的重视更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的重诗风气,形成彼此推动的过程。
三是发达的交通传驿网络是唐诗发展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驿站遍布。集体食宿、酒馔际会、团聊修禊等等各种人际往来机会都是吟诗作赋、题诗留言、酬寄赠答送题咏的绝好场景,这些都无疑大大加快便利了唐诗的流通和传播。
四是纸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唐诗的传播。
据《唐潮》作者考证,在唐代中晚期已经有了诗集的印刷传播。到了宋朝,已经能把唐诗印刷成书了,这无疑都是唐诗广泛传播于后世的基础。
舞蹈成风
今天,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大唐芙蓉园我们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精彩绝伦的大唐歌舞。原以为是今人的演绎,读了《唐潮》,我们方知,其实真的是大唐盛世的复现。在唐朝,蹈舞是皇室和宫廷非常看重的礼仪,越大的官越要懂得善用蹈舞的礼仪之用,否则很有可能因小失大,因为跳舞表达着忠诚和尊重。
上行下效,皇室和朝廷的这种风气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唐朝社会对歌舞技乐的喜爱和流行。
俗讲与百戏
皇室有高大上的宫廷歌舞,民间百姓的娱乐方式主要是俗讲和百戏了。
俗讲在唐朝盛行一时,一般在寺院开讲。简单说就是把复杂深奥的佛学佛经内容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后世把改编后的东西叫做“变文”,有人也用说唱的方式进行宣传。
除了俗讲,百戏成为民间百姓的主要日常娱乐消遣活动。百戏也称为散乐,内容和种类非常之多,包括各种杂耍、魔术和歌舞戏曲。
由于百戏的生活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人人喜欢,雅俗共赏,最终在唐朝全社会得以传播流行。
总而言之,唐朝是一个活跃、包容、开放的时代,表演艺术从佛寺、宫廷走到了民间,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教育与文化艺术的第一个春天。
讲到这里,“中国年,看西安”的道理就昭然若揭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长安,一个你不得不来的魅力之都!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80054/2267aeba5f63b92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