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成长,想要精进,想要磨练自己,那么持续学习基本上就是每一个人的常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阻碍我们精进的问题。
可能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不想继续用功;可能困了累了,你只想倒头就睡;稍微一点点情绪就能影响我们所立下的精进自己、磨练自己的誓言。
但其实,这些对自己有所影响的时候才是精进自己,磨练自己的最好时期。
《传习录》陆橙篇中,其中有一节说到,陆橙在南京的鸿胪寺里居住的时候,突然接到儿子病危的家信,顿感忧郁,无法忍受。
然而,先生这个时候却告诉他,“这就是修养身心的好时候,就是用功做学问的好时候,就是磨练自己的时候。”
在某件突发的事件中,在忧愁忧郁的心思中去磨练自己,为什么呢?
先生说:
“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就像先生的这段话一样,先生给出的理由是,任何的情绪波动都是自然法则,既文中所谓的天理,即便是天理,它本身也是有一个度的,所以不能过分了。文中甚至说到,父母去世也是一样的,谁都会伤心,但它也会有个度,因为这是自然法则。
这个时候的七情六欲出现,通常会显得尤为过分,极易形成私欲,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时候去磨练自己,让自己不要被私欲占据内心。
不论任何事情,其对自己的影响都是有一个度的,像文中的陆橙因为儿子生病而心忧,先生都告诉其,这是磨练自己的好时候。
那更何况我们自身所受的影响只是平常的一些小情绪,小思绪呢?平常这个时候更是我们精进自己、磨练自己的时候。
有私欲的时候去制止自己的私欲,甚至做有用的事情去占有自己的私欲,那将不仅为我们赢得很多的精进时间,也能让我们摒弃私欲。
PS:
昨天为推优文章写评语的时候,看到其中一篇文章中说到开启潮汐的专注,让自己专注学习的方法,于是今天写文的时候就试了试,25分钟过得实在快。
以往觉得自己几分钟都坐不住,然而今天的25分钟压根不够用,没法专注的时候可以试试。
开启专注毕竟有一个仪式感,其次舒缓的音乐让自己不至于那么“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
某种意义上来讲,写篇文章就把关于冥想的事情给做了,我这人有个毛病,不管任何形式做过的任务,不想重复第二次。不知道这算不算偷懒,但有收获,也顾不得那么多。

再PS:
从陆橙篇开始,每天朗读完就第一时间用写作去解读文章,我尽自己最大的理解去解读,说句实话,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偏离。
很多时候,两三段的内容可能有两段我都不能明白,我告诉自己,那就解读自己明白的那一段呗!
对于古文的不解,我可能不能完全明白王阳明先生的原意,但在这个解读的过程中,发散思绪,思考内容对我只有好,只有更好,所以即使未能全解,还是会继续。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这个结尾跟今天的文章主题相呼应,但不知看文的人理解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