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宗XX在地理期末测试的考场上睡着了。被监考老师抓住。下面是他写的检讨:
小学刚开始我对学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学着学着觉得没有意思了,所以我开始对学习不感兴趣。心想我以前落下那么多,基础没打好怎么学?一段时间后我又想,我不学习干什么呢?我又能干什么?于是又接着学。初一开始学习各门功课还算认真,可不久就被好玩的本性击倒了。到了初二学习物理,觉得物理对我有所用,特别是对小发明感兴趣(物理书上有关小发明的内容),开始物理还能考个七八十分,物理老师也表扬了我,但到后面开始有了一些较繁的算式,我又不想学了。其实我是会的,但太繁,一不高兴又放弃了。对于副科我一开始就没打算认真学,觉得学了又没有,对未来找工作不起多大作用,中考又不算分,所以我放弃了。我不知(现在开始认真学)能不能赶上,要事能赶上我一定认真学,要是不能赶上,我也无能为力。
老师看了检讨,给他写了一封信(缩写)。
宗XX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检讨”(应该称为给老师的信),我的心情比较复杂。
你能对老师说心里话,能如实地反映自己,这说明你对老师很信任,这让老师很感动。你敢于分析自己,不隐藏自己的观点,这也说明你很诚实,也很勇敢。尽管你不能管束自己,但你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些足以让老师为你感到高兴。
但老师对你还是很惋惜。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我替你惋惜的就是,你正在迷失前进的方向。
你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学习的用处。你认为对你来说学习没有用处,所以你放弃了学习。你把学习的意义理解错了。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律师要学习,农民,工人,木匠,瓦匠也要学习。你仔细想一想,我们学习的哪一门功课对将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用处?你不学语文你会写信吗?你不学数学你会算账吗?我们读书,看报,我们测量,计算,我们设计,创造……哪一样离得开我们的学习?所以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吧来说,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升学,也是为了给将来的发展储备知识。一个人小时候储备的知识越多,将来就会生活的越好,就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也就会越大,别人也就越尊敬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不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点评: 习惯性信息遗漏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个学生的“自白”,就会发现他对自己厌学的归因至少有以下几种:
1、没有兴趣。(“觉得没有意思”)这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
2、基础没打好,跟不上了。(“我以前落下那么多,基础没打好怎么学?”)这里既有技术问题,又有信心问题。
3、贪玩。(“初一开始学习各门功课还算认真,可不久就被好玩的本性击倒了。”)这是性格问题。
4、怕累,任性,嫌麻烦。(“初二学习物理…..开始….还能考个七八十分…..但到后面开始有了一些较繁的算式,我又不想学了。其实我是会的,但太繁,一不高兴又放弃了。”)这是性格问题,最突出的是意志问题。
5、觉得副科没有用处,又不考试,就不想学了。(“对于副科我一开始就没打算认真学,觉得学了又没有用,对未来找工作起不了多大作用,中考又不算分,所以我放弃了。”)这是认识问题。
6、现在缺乏信心!(“我不知能不能赶上,要是能赶上我一定要认真学,要是不能赶上,我也无能为力。”)这是情绪问题,认识问题和性格问题。
可见,这篇短短的“自白书”,信息量不小,所涉及的问题有性格问题,有非智力因素问题,有认识问题,还有智力问题(偏科?)
可想而知,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的,尽可能全面的干预,这个学生才能真正进步。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封内容丰富的信到了教师的手里,经过教师的眼睛和大脑,竟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形,大量信息被莫名其妙的筛掉了,剩下的内容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化的程度---“你认为对你来说学习没有用处,所以你放弃了学习。”其实这个学生并没有说学习没有用处,他只说副科没有用处,至少六条原因,只剩下了最后一条。
然后教师就用这个结论指导自己的工作。
我们看教师的回信,主要内容就是给这个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的想法是:我让他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就好好学习了。
哪有这样容易的事情?
教师就这样把一个很复杂的厌学问题删节成了一个简单的认知问题,然后用教师驾轻就熟,最省事的办法进行说教,这些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话,学生不知听过多少遍了,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还会说。
效果可想而知。
于是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许多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磨破了嘴皮子都不管用了,恕我直言,这根本就是“开错了药方”。
为什么相当多的教师工作方法总是这样简单?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简化的,公式的,模式化的,封闭的,多年如一日的。
你会看到,习惯了简单思维方式的教师会瞪着眼睛把有用的信息筛选掉,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称这种现象为“习惯性信息遗漏”。
不解决这个问题,教一辈子书,教师也走不进学生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