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305535/ff236e173acd34e2.png)
它没有The lord of the ring那磅礴壮丽的史诗气势,也没有Independence day那激动人心的救世主题;虽然从宣传上来看它是一部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科幻类型电影,却源引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及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整合,并采用纪实镜头拍摄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两个物种之间的共存与冲突的故事,同时以一种晦涩的隐喻视角直点人类本性的死穴,并抨击了社会决策体系的缺陷以及人性的种种阴暗面。
二十八年前的一天,一艘巨大的外星飞船因为故障悬浮在了南非的上空,至此人类是宇宙唯一智慧生物的神话就此结束,人类不得不跟遗落在地球的上的外星生物共处。人类将几十万的外星生物安置在贫民窟的附近,名为第九区。Wikus是一名记者,与MNU来到第九区与外星生物交涉,想让他们全部搬离第九区。不料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受到了感染,使得他逐渐向外星生物转化。Wikus从此走上了亡命天涯的路,被人类驱逐和追捕,然而却被外星生物逐渐接纳,他也渐渐转化成了完全态的外星生物。
影片由执导过史诗魔幻巨片的Peter Jackson担任制片人,是Neill Blomkamp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整部影片在非洲的贫民窟拍摄。影片虽然采取病毒式的营销策略,但却没有半点剧透,这就是《第九区》在上映之后迅速席卷北美票房市场,面对众多优秀影片的抢滩也能毫不费力地登上票房宝座的一个原因。
虽然影片加入了外星生物这个科幻类型片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从影片整个剧情的设置来看,本片中的外星生物形象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形象,在以往类型片中的外星人或以侵略者、或以友人的超智慧形象塑造已经变成了昨日影像。第九区将一向神秘且强悍的外星人形象塑造成或不堪一击、或受尽欺压的怪虫——名为“大虾”。
大虾们不仅被集中禁锢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民窟,受当地政府的管制并与贫民窟的黑人帮派成员争夺着第九区的生存资源。这些外星生物不但没有智慧生物的高智能特征,也没有以往类型片中外星生物的特异能量;或许第九区意欲用这样一种弱势症群的角色塑造来打破人类一向给予高度赞赏的神秘外星文明,并以一种低于人类力量的高度来划分两个种群的强弱趋势。
外星生物形象弱势化的塑造也成就了影片种族隔离与歧视的隐喻视角,将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与对立彰显得愈加明显与赤裸。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05535/3377e6ca27e4d901.png)
除了物种之间的对立、阶层之间的冲突,影片还不惜花了大把的精力来讲述了男主角从被感染到异化成大虾的过程。可以说这整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男主角与整个人类文明的逐渐疏离,以及自我状态的混乱与迷失。
这个异化桥段被认为是借助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男主人翁变成巨大甲虫的灵感。在国外的文学评论家眼中认为《变形记》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性在于,深刻而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问题,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时刻都有的灾难感,譬如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沟通的孤独感等等。
可见,异化本身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上层制度的缺陷与文明的排异所带来的痛楚与灾难。在第九区中男主角的异化过程中充满的种种痛苦与疏离,可以被看作是掌控局面的强权势力为获取更大的阶层利益而采取的非人道手段,以及人类对于异于自身物种的排斥与隔离所致。当异化将一种本质推向另一种本质的时候,本应该有的和谐被打破,继而产生与整个社会制度、文明的对立和冲突。
难怪于男主角在异化的过程中,极力想回归原有的状态,想回归与人类文明的和谐;但是异化力量的不可阻挡却令他完全转化为了外星生物,一方面,男主角情感的归属让他渴望回归人性生活,但强权势力的残忍无度却又令他对于现存的社会感到厌恶与恐惧;另一方面,大虾种群在捍卫权益的对抗中又令他感到自我性质的模糊与混乱,他甚至跟大虾联盟成同一战线来对抗MNU的人类部队,当他进入外星生物的机械战斗武器中,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变得脆弱与模糊,这也同时喻证了希望社会阶级之间隔离被破除以及界限被重新划分。
掌握权势的决策者们创造一个了为社会治理授权的系统,这种系统被上层传导的特权和偏见所蒙蔽并让社会中一些种群因某些被思维所定势的因素而世世代代生活在阶级底层,而由此引发的社会紊乱和狂躁却总会被当权机构不遗余力地试图去制裁与定罪。
影片最后的影象闪现将有可能被定格成又一经典:外星生物仍然被划分到资源贫乏的隔离区,在一片狼籍的废品堆上,一个大虾张着两只黑洞洞的眼睛,摆动着触须,手握着一朵金属铁花,孤独而忧愁,绝望又多情,似乎在等待着三年后从废墟中再度找回失落的美好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