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教,没有人指导,我是稀里糊涂的就选择了我要上的大学,专业是历史学,学校坐标在宁夏银川。
毕业后再没有回去,至今7年有余,人说7年之痒,过了7年会不会有遗忘?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时间越为久远的东西,记忆越是明晰,甚至当年偶然间的一个争吵,都会在某一个时刻山现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消失。
在很多人的眼中,包括我的父母,我的大学是不虚度的,甚至说是出类拔萃的。朋友们眼中的出类拔萃是,我大学四年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三,甚至一度飙到班级第一,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当时一个学院一届七个班级三四百号人仅有三个国家奖学金名额,而历史班更是因为人数少,需要和另外一个专业的两个班竞争一个名额,所以当我以综合分数取胜的时候,背地里遭受了很多双白眼。父母眼中的出类拔萃是,本以为上大学是一种烧钱的生意,而仅靠家里几亩薄田收入的父母,当然对大学学费以及生活费很担心,但大学四年我靠着自己的连续三年的奖学金和业余时间代课挣得钱不仅让我顺利的交上学费,还让我的生活绰绰有余,再加上考取研究生后,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资助,更不用家里的资金,以至于研究生毕业后我赶赴数千里之外的工作岗位时,还向父母“上交”了一小笔不菲的资金,让他们帮我保留着,对,至今还帮我保留着。回头想想,着实没有什么遗憾的,但是如果可以有机会重回校园的话,我想做一个更好的不一样的自己:
和多数从山东走出去的学生一样,一般情况下,在大学中,山东孩子们的学习能量是相当巨大的,其实就是高中时期的一种惯性而已,高强度的高中学习刻意训练,让你自然而然在学习方面有一种在别人看来与生俱来的“天赋”,其实这种所谓的天赋不知道是靠多少个日夜熬出来的,所以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说如果在一群人中做辨认,还会很容易的区分出谁是山东人,不单单是壮硕的体格,最主要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经过魔鬼式训练出来的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我有时候会称之为“傻气”,或是专注,或是思索,木木的不太灵活,所以在情商上讲,山东的孩子,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需要极大的后天培养。因为他们青春期里的所有时间差不多都用来读书学习了,没有时间和谁去磨练自己的情商。
如果能重回校园,我想认真做好这几件事——如果能重回校园,我愿从大一开始为自己制定详细的大学生涯规划,为自己的前路点一盏灯。对于多数考入大学的学生讲,刚进入大学时,就是一片迷茫,早先听到的各种说辞就是“好好学习,进入大学就轻松了”“大学了还学什么啊,做自己啊”“大学不是用来打游戏的吗”,如今看来,大学的四年是极为重要的四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积淀时期,能够做好规划,自己将受益无穷。我个人的经历比较悲剧,高考后报志愿时,父母丢下一句话讲:“我俩都是苦哈哈的农民,对大学专业啥的都不懂,也帮不了你,你想学啥,想去哪里,自己做决定吧”,时间是2007年夏。或许这样的话在当下很多被父母过度管束的孩子来讲,简直是圣上大赦天下,但对同样是农村的一个姑娘我来讲,简直是泰山压顶,从一开始选择,就要对自己的每一步路负责,因为没有人替你背锅,即便走错了路,听到的话是“你自己选择的路,哭着也要走完”,我没有哭,反而傻呵呵的一头钻进这热腾腾的生活,开启了“自我放逐”的生涯。
说是“自我放逐”,更好的说法是自我规划中的缓慢成长,确保每一步走的踏实,不落空掉入悬崖,以至于在大二时为了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的作业,自己和自己较劲起来。用一个A5纸大小的本本,写一份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二的懵懂的学生娃讲,那是相当的困难,多数同学出于应付的心理,从网上荡下一篇,自己加工一下,简单几页纸交上去了。我则和小伙伴一起,钻进了图书馆,抱出不下十本的参考书,一本一本的啃,总觉得这样一份规划,对未来发展有极致的指导意义。而未来的人生路,就靠这份规划了,所以非常之认真。包括大学每一个阶段的计划,大学毕业后继续考取研究生的计划,研究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计划等,每一个计划具体到每一件事的实施上,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纸,将近用完了那一个作业本,老师或许被我认真的学习态度打动,给我了一个高分,还写了一个批改语言:规划做的很详细,很有指导意义。
规划很有用,我实现了前半程,顺利的考入我理想的研究生,继续我的求学生涯。
当时以为那就是自己为自己铺设的通向未来的铁轨,没想到发展到后来便“出了轨”。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目标是做一个很厉害的大学教授,把自己所学传授给一代又一代人。后来,我曾有机会无限接近这个目标,并且还在招聘的讲台上手舞足蹈的大讲一通,当场把应聘老师“忽悠”到说出“就你了,留下吧”的言语,那一刻我却退却了,像是两个星星无限接近,最终却无情远去,我知道,我不爱那个地方,也不爱那个职位,所以开始了离开校园后的“流浪”。
如今回头过来,如果再去重新制定自己的规划的话(实际上,我每年都在跟进,每年都在更新,确保不再次脱轨),我会从大二开始,专注于培养一个可以玩一辈子的兴趣,比如写作(当时也发表过几篇校内文字),比如弹奏古筝,比如练练书法等,在以后的繁杂工作生活之余,有一个心灵可以栖息的地方,而不是一门心思的闷头向前飞,正所谓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心中有了定盘星,才不会在前行中迷失方向。
如果能重回校园,我想认真做好这几件事——如果能够重回校园,我想再努力的多看一些书。年少的困窘,让从小爱书的我,无法很放肆的来满足自己。从一开始偷爸爸的《朱元璋演义》看(我记得是三年级),到一本《小雨沙沙》和交了5块钱买的示范作文都能翻的烂瓜秧一般,再到上了初中后开始和同学借书看,都无法满足我对图书的渴求,那时候,语文课本会配套一本很厚的8开本的阅读书籍,别人嫌太厚不看,而我却翻来覆去的读来读去,最早接触《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作品就是通过这样一本大书,在高中之前,我只买过一本书,就是3年级的时候买的5块钱的示范作文,只记得当时因为某一篇作文写得好,老师还没有收我的钱,我又回到家把钱归还给我的父母。真正开始买书是在上了高中之后。上了高中,因为学校在县城,离家有二十余公里,所以每个月回家一次,而每个月回家时,父母会把这一个月的伙食费给我,每月一百元。而我却能够每月从嘴边省出一两本书出来,学校旁边是一个小小的书屋,叫做“席殊书屋”,后来才知道,是全国连锁,近些年实体书店垮掉,这些书店也进入历史的尘埃。但在2003前后的这家书店,成为我精神食粮的所有来源,那时候读《梅次故事》,读毕淑敏的《红处方》《血玲珑》等,虽然理解不深,但还是架不住自己一遍一遍的读,那也是我最早的一批“藏书”。因为对读书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进入大学后,对伙食住宿要求都不高,因为每天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是泡图书馆,一本又一本的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大学四年大致读了将近三百本吧,现在看来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很好的阅读和记笔记的习惯,让其后的我受益无穷。如果再有机会,我会把书读得更为通透,更为系统,将所有知识串联起来,而不是散乱的点,不成系统。
如果能够重回校园,放下顾虑,认真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往往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不如大学时期那么纯粹,甚至爱情,也会掺杂一些杂质,所以如果在大学里遇见一个人,就抓住,认认真真的谈一场恋爱,不掺杂金钱地位和其他,仅仅是爱情,那将是多么的美好。
如果能重回校园,我想认真做好这几件事——哈,我的胡思乱想到此结束,认真的过好当下每一天,也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和要求:无论生活如何欺骗你,都要火热的与她热情相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