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7月30日,是有着"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逝世120年忌日;1898年,也就是两个甲子前的7月30日,他在其庄园病逝,享年83岁。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dcb13de0e6dee9cc.jpg)
1815年4月1日午后1时,俾斯麦降生于普鲁斯勃兰登堡(今德国东北)。不知道那时约16世纪兴起的愚人节有没有流行到德意志地区,但这个降生于愚人节的孩子,却是德意志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不世出的战略大师。
新时代的没落贵族
俾斯麦的血统可谓"文武双全":
(1)父系:俾斯麦全名为奥托·冯·俾斯麦,对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可由这"冯"字看出,其父系家族出自德意志民族史上著名的容克贵族。据记录,其父亲费迪南德·冯·俾斯麦年轻时,曾在腓德烈大帝(18世纪著名军事家)的侄子麾下与法国人打仗,而后更是在1813、1814年间,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中担任军官,与反法联军对抗一代军神。
备注:关于俾斯麦的父亲,百度百科说拿破仑战争期间是将军,但后面又说他长大后有两次婚约因没钱而告终,这一逸闻倒是很多资料或野史佐证;另外,说是其父是低级军官的说法也有流传,所以我个人比较认同是低级军官,才会导致俾斯麦年轻时在还没有高额收入的时候,甚至没钱娶老婆,要是富二代大概率不至于到这一步。
(2)母系:俾斯麦的外祖父路德维希·门肯曾历任腓德烈大帝、腓德烈二世两朝高级文官及普鲁士驻瑞典大使;门肯家族是书香门第,家人多是大学教授或律师出身。另外,与生活在贵族封地庄园的俾斯麦家族不同,门肯一家生活在城市资产阶级氛围中,思想要更加先进、开放。
来自传统军事贵族家庭的父亲,希望儿子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家族赢得荣誉,而母亲则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政治家,有优雅、理性的一面,门肯家族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事情。
当然,未来的俾斯麦既有理性、智慧的一面,也通过一系列纵横捭阖的手腕,赢得了远胜于战场搏杀的荣誉。
但这都是后话,俾斯麦家族毕竟是没落的容克贵族(即使这一人群后来仍有很多杰出人物在一战、二战中大放光彩),在当时,这种出身还是挺让新兴的资产阶级排斥甚至瞧不起的。
18世纪诞生于法国的启蒙运动带来的平等、理性、挑战权威的思想,借着法国的阶级权力斗争所催生的大革命光照四方;早期欧洲各大君主国家出于恐惧而对这种自由思想做出封锁,但随着拿破仑的对外征服,自由、理性的思想还是成功地传播到欧洲各国,其中就包括德意志地区。
资产阶级在欧洲的兴起是一段大历史,挖坑在此,之后一定要钻研一番,写几篇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章。
偏偏,俾斯麦6岁时去柏林上学,资产阶级对没落贵族的排斥与鄙视,就在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中具象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62299b5e53c3f2de.jpg)
俾斯麦的性格十分要强,这与将来"铁血"的称号相得益彰。受人排挤的境遇加上要强的性格,催生他努力读书让人看得起他的想法。到他上中学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英、法、俄、波兰、意大利5门外语,尽管没能改变同学的偏见,但为未来的外交官生涯打下了基础。
17随后,俾斯麦到哥廷根大学上大学,受同学排挤的境遇依旧没有变化;俾斯麦到底是军事贵族家族出身,他开始用一种和野蛮也很阳刚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尊(mian)严(zi):
随身带一把长剑,牵一条大狼狗,碰上羞辱自己的人,就拔剑和对方决斗。据记录,俾斯麦在校期间,共进行了27次决斗,仅有1次受过轻伤,他年轻时人高马大,打起架来确实很有优势。有趣的是,身形是个当兵的好料子,但他将来却选择从政,而他未来的搭档,一代名将毛奇反倒长得文弱瘦小~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111262d7009f760f.jpg)
外交官生涯
大学毕业后,在短暂地当过律师、书记员等职务,并经历两次婚姻失败(前面提到的没钱被悔婚)后,穷困潦倒的俾斯麦回到了家乡庄园。但不久,他又不甘寂寞,回归政坛。
在几年基层官员的日子后,1851年,经历了德国1848年革命,并立下功劳的俾斯麦出任法兰克福联邦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而后升任为大使。其在任期间应该表现出色吧,所以几年后新皇帝登基,立即召见俾斯麦,又随即任命其为驻俄罗斯大使,之后几年,俾斯麦又接连出使德意志各国和法国。
这段经历让其外交手段愈发成熟,也为之后运用外交手段解决以往通过军事流血才得以解决的问题打下基础。
这会不会让大家觉得有些意外。其实,稍稍对近代欧洲历史有了解、而不止知道高中课本的朋友都很清楚,"铁血"这一标签,并不足以概括俾斯麦的一生。
铁血宰相上线
1862年9月,普鲁士议会选举中,资本家为主的自由派当选,而普鲁士国王政府的军事政策马上被议会否决;政府与议会的僵局中,俾斯麦成为出任首相的唯一人选。
但当选之后,俾斯麦马上对议会声明立场:
"当下的局势,已非通过多数派决议或者政治演说,就可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
也因为这段演说,俾斯麦获得铁血宰相的称号。
自由党的立场,自然是支持经济发展,而不是可能影响经济发展却成全国王权力欲望的战争。所以,曾有说法,在俾斯麦发表铁血演说之后,国王对俾斯麦说:“他们会在广场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
但俾斯麦着眼于统一德意志,争取更大的发展,他坚定地回应:“既然迟早要死,为何不死得体面一些?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必须抗争到底!”
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7b56a87be7b3689a.jpg)
另外,很巧合的是,俾斯麦与威廉一世的关系,和秦孝公、商鞅的关系相似;俾斯麦比威廉一世大了一辈,历史上商鞅也比秦孝公大了一辈,都是面对一个已有崛起趋势,但还需面对强邻的国家。不同的是,商鞅时代起,就知道秦国必须要东出崤函,兼并天下;而欧洲的俾斯麦,基于欧洲的情况,更多的是追求崛起。
笔者还记得,高中时,历史老师讲完这一段,评了一句"这是男人中的男人",我在下面偷偷跟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
但课本没有讲的,俾斯麦接下来一系列刚柔并济的骚操作,才真正看出这位战略家的胆识与智慧。
德意志悲歌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ea7c1935a20e6974.jpg)
还是先说下背景。
(1)分裂的历史
公元10世纪中叶,查理曼大帝的帝国分裂的废墟上,欧洲的中部,追慕罗马荣光的日耳曼人建立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在12世纪中又改成"神圣帝国",16世纪又更名"德意志民族之神圣罗马帝国"(简称神圣罗马帝国)。
但是,与响亮的名字完全不匹配的是,德意志世俗领主的权力,被教皇和教会大幅压缩,其政治军事民生水平,连给当年的罗马提鞋都不配。也谈不上什么帝国,因为根本没有中央集权的君主。
“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伏尔泰[法]
这就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对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看法。
(2)战略的短缺
在德意志历史上,普鲁士国家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从没有一位高超的政治家为国家的未来做过谋划。
这些将军、皇帝们的眼光和目标,常常集中在一省一城的争夺上,集中在明年如何收上来更多财富上。
而很少着眼于更大的局势,没有考虑过,身处列强环伺的中欧的德意志,统一与分裂两种情况,对自身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也没有思考过民生和政治制度之类问题,军队常常外借换取财富,和别的邦国争地盘,争下来了还不好好治理,肯定守不住,回头又给别人抢了去,结果就是邦国越打越穷。
当然,德意志不出战略家的原因应该说有很多,有长期的分裂、有宗教蒙昧统治者、加之国民特性踏实而善于思考的精英阶层(如黑格尔、康德等人)又与统治阶层互相不对眼,导致统治阶层的“聪明”总是应用在抢地盘、敛财上,而不是统治方式的改善上,这可能就是德意志缺少战略家的原因吧。
(3)列强环伺
发展到19世纪,德意志外围,俄、法、丹麦三国在东、西、北三面虎视眈眈,隔海的英国也时不时盯着大陆,预防出现强大政权威胁到其地位。而德意志内部,奥地利还一直和普鲁士不对付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b14509e6505550bd.png)
如何让德意志统一、怎么统一?这成了俾斯麦和国王威廉一世当时面对的首要问题。
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之路
(1)驱逐丹麦、孤立奥地利
众多对手中,俾斯麦先挑丹麦和奥地利下手。
这是一条连环计:先与奥地利结盟,邀约共同攻打丹麦,夺回德意志北部、早年被丹麦夺走、在当时仍有争议的两个地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允诺战胜之后将荷尔斯泰因划归奥地利。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03e313326207d906.png)
但从地图上也看得出,奥地利在德意志东南,荷尔斯泰因在普鲁士北边,一块飞地难以管理,日后多半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成为普鲁士对奥地利宣战的借口。
但为何要针对奥地利呢?不都是德意志民族吗?
其实,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文化演进,奥地利的文化习惯、宗教信仰与其它德意志邦国出现了明显差异,强行并入一个国家体系,对于国家统一弊大于利,这是俾斯麦不寄望于征服奥地利进入未来的德意志帝国,却希望尽可能地打压奥地利的原因。
丹麦不出意外败在普奥联军手下,接下来就要对奥地利下手了。但下手之前,为了防止其它国家插手,俾斯麦还是做足了外交准备:
对俄国,应允取消《黑海中立条款》,与俄国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盟友,但又不至于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战线同盟,以至于得罪英国;
对法国,承诺普鲁士不反对卢森堡及莱茵河区划归法国统治;
对意大利,与对方签订攻守同盟条约,即普鲁士对奥地利开战时,意大利也需要对奥地利宣战,除非奥地利归还威尼斯给意大利。(看来当时奥地利的外交环境也好不到那里去,而奥地利还没有着手改善)
之后的一切照计划进展,奥地利皇帝果然不满那块远在北欧的飞地,要求普鲁士给另一块富庶的工业区,俾斯麦则借机声称对方毁约,发兵攻打。
1866年7月3日,奥地利战败。成功达到打压奥地利的权力及微信之后,俾斯麦没有乘胜追击,从一开始,这场战争的目的就不是征服,而是为统一德意志做准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ff9ee9fa6a7b5e2c.png)
(2)打压法国
法国常年干涉德意志事务,何况法国是当世强国,又忌惮邻居德意志的崛起;德意志要统一,法国是必须解决的绊脚石。
在对法宣战一事上,俾斯麦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
当时西班牙王室继承权的纠纷,牵引到普法两国的利益(无非就是自家盟友或亲戚谁更有继承权,欧洲几大国的王室大多是亲戚,凭血缘亲疏,常有这个国家的国王没有直系继承人时,另一个国家的王子过来继位的情况),法国态度强硬地对普鲁士发表声明,普鲁士国王在其疗养期间,以温和口吻予以拒绝;
电报经过俾斯麦的手中时,他顿感时机难得,于是伙同大将毛奇和军政达成罗恩,篡改国王的电报,羞辱了法国。
法国接到电报后自然勃然大怒,对普鲁士宣战,而这正是俾斯麦所求。凭此外患,俾斯麦团结了所有德意志邦国,以盟主姿态自居,对法宣战。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948f1de2613cb5c5.png)
这一场战争,从军事制度、常备兵力、指挥人员素质上,都是普鲁士占优,虽然账面上普法两军的兵力相似(如下表),但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卒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
1870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宣布投降,虽然法国境内仍有国民自发组织抵抗普鲁士的运动,但普法战争,基本可以确定,以普鲁士胜利告终。而后军队攻占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1871年1月18日,在第一位普鲁士国王加冕的170周年纪念日那天,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1954465897fda03e.png)
普法战争的胜利是俾斯麦的大战略的关键,但其战略中的这一环,也包括其它战争,大都是借由军事家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出众的军事能力、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以及德意志民族本身尚武又善战的特性,而得以实施的。
德法纷争、德意志的军事力量、那个年代欧洲军事水平的变革……这些话题都详细说明的话,篇幅就太恐怖了,留着改天再另外写几篇详细介绍吧。这里还是主要讲俾斯麦和相关人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e6bb6d456f1cfa36.png)
上图为德意志统一三大功臣,从左至右分别是:主管大战略及外交的奥托·冯·俾斯麦,负责军政体系、后勤补给的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指挥军队的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这分工是不是很像汉初三杰?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9e64a95f4b1d851b.png)
(4)德法恩怨看俾斯麦的眼光
战胜之后,对法国的处理上,俾斯麦和大多数人的分歧:
俾斯麦对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促进德意志统一,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才能完善这片土地上的民生、政治、文化发展;
而那时,正是民族主义在欧洲如火如荼的时期,其他打了胜仗,欢欣鼓舞的德意志官员则认为,200多年前,法国曾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这次一定要拿回来!
实际情况呢?
俾斯麦当时一直在警告众人,尽管不论动机是取实地还是为民族气节,夺回失地都是利益,但都是蝇头小利;当年德意志地区难以统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列强从中干涉,他们本就不愿意欧洲中部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政权。现在为了地盘或气节上的短期利益,而破坏新德国来之不易的和平崛起的环境,势必为德国带来长远的报复。
不知道大家初中时读过一篇课文《最后一课》有没有?那篇从顽童视角出发、描述法国教师顶着普鲁士入侵者的压力,教授学生法语的短篇小说,正是倾诉法国民族主义者对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占领当时的法国领土(200年前的德国领土)的愤恨,很多人都认为,这件事情,进一步加深了德法两国的世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08f0ca6b044c8b25.png)
我之前读欧洲史时,常认为从民族主义抬头到二战,具体到德意志这个国家身上,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1)德意志的征服欲
在德意志民族开始统一、强大的背景下,在民族主义的大氛围中,整个民族对外扩张,建立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那样的大政权的的欲望可以说是空前强烈的;
(2)强国的红海竞争
随着全球市场红海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列强的利益冲突是一种必然,也是一战的潜在原因;而这一竞争背景下,德国追赶早期强国的欲望,则会成为它挑起一战的内在动力;
(3)征服欲的再加强
这份内在动力及一战战败的屈辱,又成了后来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极端化、以及挑起二战的原因。
基于这一点,我一直很敬佩当时的俾斯麦,他几乎是突破了民族立场和热血煽情、真正用战略眼光看待这些得失与欲望的,唯一清醒的人。
除了对外征战,俾斯麦对内政的政绩也值得称道,当然,因为“历史阶段发展的必然性”,后人再去站在自己的立场总结他当年的功劳,不免要加多几句“维护落后的君主专制”之类的话。
看历史应该瑜瑕互见,而非立场决定判词,这点不多说,说说他干了啥吧。
征服和统一
征服与统一是政权永恒的命题。征服对外,意味着更多的权力、更多的资源;统一对内,意味着治下稳定,被统治者没有二心。俾斯麦的为政水平,除了对外,也体现在对内的两大政策上:
(1)对宗教的文化斗争
欧洲历史上,教会在罗马帝国灭亡后,一度成为最高权威,直到中世纪后,三大革命极大程度地打压了教会的地位,其中一次革命就是马丁·路德(没有金)的宗教改革。
另外两次,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发轫于文艺复兴、成型于法国文化沙龙之中的启蒙运动,以理性精神挑战了宗教对世界的权威,也撼动了世俗君主的权威;另一个则是发源于德意志地区的浪漫主义,以尊重本性、释放人性、挑战宗教礼法为主。
可能你会觉得难以想象,如今以浪漫著称的法国,历史上诞生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启蒙运动,而长期以来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却诞生了浪漫主义。
前面提到,早年德意志地区,因为世俗领主中没有强权者的诞生,宗教的地位几乎等同于王权。缺乏束缚的教会,自然没有什么“拯救世人、消除罪孽”之类的倾向,反而更多的是利用世俗愚昧而赋予的权力搜刮民脂民膏,而当时圣经还是用大多数百姓看不懂的拉丁文写成在昂贵的羊皮纸(也是当时仅有的传媒载体)上,因此大多数人还没法质疑教会,硬要质疑,宗教裁判所里的冤魂也会无声地提醒后来者。
但在这一背景下,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教士马丁·路德通过讲圣经翻译成德文、借由传入欧洲的造纸术广泛传播圣经的思想——只要诚心相信上帝,不用买教会的赎罪券或给教会什么别的好处,就可以得到救赎。
“你只要相信耶稣基督就能得救。”出自《圣经》中使徒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圣经》中的明文记载,撼动了利用教徒文化水平不高,无法阅读而实施压迫的教会的权力。果然知识就是力量啊~~(关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先挖坑,此坑必填,相当值得大写特写)
“不用辛辛苦苦地供奉那帮教会老爷,就可以得到救赎?我擦嘞还有这等好事!!!”于是上至领主下至百姓,很多人成了马丁·路德的支持者甚至庇护者,因为马丁·路德势力发展太快,教会甚至来不及将他抓起来审判;而后,基督新教成立,这是马丁·路德留给德意志民族独立的最好的遗产。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6d3ce582b97dbf78.png)
以上是俾斯麦时期之前的背景,时间拨回到俾斯麦任职首相期间,1871~1877年间,普法战争后。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成立,震惊的不止德意志四邻的国家,还有天主教教会。因为德意志早年已信奉新教,而如今相信新教的普鲁士国王成为权倾一时的德意志皇帝,非天主教国家力量更强。
于是天主教徒组成了自己的政党——中央党,希望争取天主教少数派的权益,哪怕只是观念教育、世俗礼法上的部分保留。
为了避免宗教势力对皇权的动摇,俾斯麦发起“文化斗争”,干预天主教会的事务。到1871年,在确保了宗教势力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后,经由罗马教皇的调解,对德意志境内的天主教会做部分妥协,同意国家监督学校、婚姻合法性等礼法民俗上的请求。
(4)创建社保制度
是的,现在的社保制度,最早起源于教科书上一直强调的“君主专制国家”德意志,并由被铁血标签搞得好像很冷酷一样的俾斯麦创建。
当然,初衷确实不见得是人文关怀,而是俾斯麦深思熟虑后的政治博弈。
德意志建国之后,原来的各邦国总的无业国民以及底层农民纷纷走入工矿成为产业工人,统一的政权,在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力量、发展大型产业方面优势巨大(以具体用户需求、讲究创新性的大型产业就另说了)。在帝国建立之前,德意志的产业工人不足200万,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1000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0bea02bc95608178.png)
工业繁荣的背后,工人阶级也变得空前强大,俾斯麦早期也萌生通过工人阶级牵制资产阶级自由党的想法。
但是,后来的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显然超出他的预料。国际工人运动虽然早期在法国失败,但毕竟唤醒了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意识。早在1869年,工人阶级党派——社会民主党就已成立,到1875年合并了工人联合会,1877年的议会上,甚至获得了接近选民总数十分之一的50万张选票。工人势力刹那间已然取代自由党成为他需要解决的首要政治威胁。
起初,俾斯麦也通过法律、武力镇压的方式打压工人力量,但在“近距离观察”到这批可能带来革命和起义的阶级的力量后,俾斯麦决定使用怀柔政策。更何况,这股力量本身也具备制衡自由党和教会的可能。无论外交内政,铁血宰相的手段,从不止“铁血”而已。
借助皇帝的权威,俾斯麦先于1882年提出《疾病保险法》和《意外灾难保险法》草案;尽管自由党人十分清楚,所有补贴、优惠的来源,最终会指向他们的腰包,但随着俾斯麦借助各种势力的支持,不断地妥协与操纵,这两个法案,分别在1883年、1884年分别通过。
但到第三份法案时,考虑到这两个法案通过的艰难,考虑到1888年继位的新君威廉二世与自己的隔阂,再无君主权力支持的俾斯麦,这个74岁的老人,面对自己起草的第三个法案《残疾和老年保险法》,只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使之更容易被多方接受。1889年,法案通过,这是俾斯麦政治生涯的谢幕之作。
关于俾斯麦与威廉二世的矛盾,留到后期写一战爆发时交代背景的时候,再顺带说明吧。前面曾用秦孝公与商鞅的关系比喻威廉一世和俾斯麦两人,可惜俾斯麦有商鞅、张仪之功,威廉二世却非继往开来的惠文王。
1890年3月20日,心力交瘁的俾斯麦提交辞呈。
俾斯麦的一生可谓传奇,因其超世的才干,而得以将其名字,镌刻在19世纪世界史上。
德意志民族历史上,出色的战术家很多,但真正的战略家很少,而他是德意志、乃至整个世界史上不世出的战略大师。
早年的外交官生涯,使得他知道更多的决策可能性和策略选择、更多的政治形式,眼界相对国内政要人物当然更加开阔;另外,虽然对长远目标的坚持很体现他铁血的性格,但具体手段上进退有度的个性,对阴阳刚柔多种手段的“不排斥”和灵活使用,使其战略思维得以具体落实,而德意志得以跻身世界一线强国之列。
更重要的,可以说时势助英雄,形势+个人能力=功绩。在俾斯麦之前,普鲁士统治者推动德意志经济统一,已可见普鲁士统治阶层统一的决心,如果没有这一层原因,俾斯麦能否成就功业……算了,历史不容假设。
战略眼光的体现,除了璀璨的、确定了的功业,更在于对未确定的事物的预判。
前面已经提到,在对法战争时,俾斯麦已经看到民族主义笼罩下,国内狂热的氛围和威胁;直到后来直到晚年,他仍对防范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殚精竭虑。可惜的是,包括后来继位的国君威廉二世,也陷入这股狂热浪潮中。俾斯麦去世16年后,德国与奥地利发动一战,战败;带着一战战败的耻辱,20年后又挑起二战,再败。下一次国民振作时,世界格局已变,德意志不再是世界一线了。
【彩蛋】
据说俾斯麦生前曾在德国目睹中日两国的留学生,中国的留学生着重学习工业技术,但对欧洲制度、文化不加理会;而日本留学生则广泛学习欧洲知识。
他曾判断,这两个一衣带水,有志图强的国家将来必会有一战,并根据两个国家留学生的行为,判断制度不进步的一方必会失败。依旧是挖坑在此(这一篇挖了好多坑,但请相信我有坑必填~),将来会再写关于北洋水师战败的历史的。
写在最后
这一篇给自己挖了很多坑,盘点一下,有:
(1)资产阶级在欧洲的兴起
(2)德法两国的宿怨
(3)近代欧洲军事变革
(4)宗教与哲学
(5)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矛盾,和一战爆发前的欧洲局势
(6)北洋水师战败与俾斯麦的判断
这些都会在短时间内更新,有坑必填嘛~
关于德意志二战后的崛起,之前接着世界杯的热点,写过一篇随笔《64年前世界杯伯尔尼奇迹, 与战后德国崛起》。
历史写作,避免堆叠知识点的枯燥、避免事后诸葛亮式的主观、避免前后逻辑矛盾,都是很难却必须追求的境界,与之相比,高中作文那些文采之类的写作算得了什么。
关于文章提及的历史、关于描述、关于这些历史的思考,如果有相似或不同的建议,都可以留言交流。写作者的进步,有赖于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欢迎关注公众号【光锥文集】,今后会不定期更新更多关于历史、科技、科幻方面的想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34/5cce3e0be05c8b1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