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并分为81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字聃)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微言大义,包涵广博。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 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 损益、强弱、 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他还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书中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无为”是手段,"有为"是目的。
全书主旨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多年的积累加上天生的悟性,给中华文明贡献出了《道德经》,居功至伟。为什么那个时代,中华大地上回出现如此多的思想巨人,如星河灿烂,这是留给我们当代中华儿女的深刻命题,我会在后续的思想历史经济系列文章陆续阐述。
如老子一般自然如风、沉静如水,这是今社会最需要的修为啊。
网友评论
在這之前,我想聽下道友的“樸素唯物辯證法”,是怎樣個樸素及辯證。務必詳言,如此之後,討論時好知道這樸素的辯證特徵,是否契合道家思想,是否符契辯證法。